清人緙絲乾隆書熱河考 卷 Anonymous , 36.8x461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緙繡,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中絲000011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中絲00001100000
品名 清人緙絲乾隆書熱河考 卷
Tapestry of Qianlong’s Transcription of “Study of Jehol”
分類 絲繡
作者 Anonymous
書體 行書
創作時間 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滿文
釋文 熱河考。考水源而不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脈絡分合之由。雖博綜載籍。稽諸故老之流傳。不能參互而訂其踳曩。或以熱河為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考。夫濡水即灤河。自多倫諾爾之北而來。其源甚遠。又折而東南數百里。乃歷喀喇河屯。又東南流數十里。至鳳凰嶺。熱河乃南注會之。不應其源。反出於此。蓋濡自有源。而熱河又别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駐山莊。遣喀喇沁郡王拉特納錫第内大臣努三往尋熱河之源。則得之於察汗陀羅海。其地距熱河二百里。而贏流經固都爾呼達巴漢麓。遂名固都爾呼河。西南至於中關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出西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賽音郭勒河水。自霍爾霍克達巴漢之三道溝出。南流折而西南與湯泉合。又西注之。三源既滙。又西南流。沿山莊東北歷錘峯下。山莊行宮内亦有溫泉流出滙之。於是始有熱河之名。南流折而東。復折而南入於灤。是則熱河乃會濡水。而非濡源審矣。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藏水。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東藏水出東谿。西南流與中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東南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歷石挺下。層巒之上。孤石雲舉。高可百餘仭。其水合流入濡。按道元所言。石挺即今錘峯。其曰三藏水。即今固都爾呼。茅溝。賽音郭勒三源。則熱河之為武列水無疑。第古今異稱。今人但知熱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序則不足据。今考固都爾呼為西源。茅溝為中源。賽音郭勒為東源。西源自北而來。先合中源。又南。始與東源合。道元所謂西藏水。又豈能越中藏而先與東合哉。此其敘述錯綜。已足滋惑。而以中藏為先合東藏。則又其顯然大謬者也。又如以濡水為經白檀北。夫白檀乃今密雲。實非濡水所經。則誤以漢書地理志之洫水為濡。又從而傅會之矣。蓋徒尚耳食而未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脈絡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為熱河既會濡而東入于海。則謂之濡源亦無不可。何須置辨。是大不然。夫江淮河濟。何一不入于海。而皆謂之海可乎。昔禹貢載導河自積石。或以為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及今平定回部。乃知河源自葱嶺以東之和闐。葉爾羗諸水瀦為蒲昌海。伏流地中。復出為星宿海。至積石始名黃河。則大禹所記。亦第就目所經見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經見者。而一一詳訂其曲折也耶。茍非命使親履其地。烏知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乎。近勅儒臣輯熱河志。故考其源。俾知所從事。若夫濡水之源。則更俟他日詳考之。戊子(西元一七六八年)仲秋月上澣御筆。(緙印六)。乾。隆。幾暇臨池。游六藝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另有滿文同文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36.8x461
引首 36.8x99.4
前隔水 44x15.7
後隔水 44x13.3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引首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董誥 本幅 行楷書 右熱河考乃乾隆戊子秋駐山莊時所作。內云。黃河之源自星宿海。蓋據康熙年間侍衛拉錫等所窮。但至星宿海而止。即指為河源。是以皇祖御製幾暇格物編。亦以鄂敦(漢云星宿)他臘(漢云岡海)為河源也。迨壬寅歲命侍衛阿必達往窮河源。親履目覩。復命詳奏。予始知星宿海尚非真源。其西南上游一河。蒙古語名阿勒坦(漢云金)郭勒(漢云河)。其水黃色。迴旋三百餘里。入星宿海。合流而下至貴德堡。水色全黃。始名黃河。又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數丈。蒙古語名噶達素(漢云北極)齊老(漢云星)。其崖壁黃赤色。上為天池。釃為百道作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則真黃河之上源也。於是考詢始明確。因著河源詩文。並命館臣詳訂前史載記之訛。輯為河源紀略一書。刊行頒布以決疑而傳信。然茲事體大。理博彼桑欽酈道元輩拘墟耳食。無足論已。即元史有星宿海為河源之文。亦失之踈而誤譯鄂敦為火敦。則漢人不通蒙古語之故耳。使非若今日之版圖式廓。予之精通蒙古語及漢文。更詢之親履目覩之人。率欲正千古之訛傳。得其確實。不亦難哉。因閱舊考河源。未臻更誌。續得真源梗概如右。乾隆甲寅孟秋御識。臣董誥奉敕敬書。(緙印二)。臣。誥。
摹織(繡)款 引首 行書 武列徵源。(緙印一)。乾隆御筆。
包首 御筆熱河考。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太上皇帝之寶
鑑藏寶璽 秀起堂寶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