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明李士達關山風雨圖 軸

Wind and Rain in the Mountains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0610N000000000
作品號 故畫00061000000
品名 明李士達關山風雨圖 軸
Wind and Rain in the Mountains
分類 繪畫
作者 李士達
創作時間 明神宗萬曆四十八年(1620)
數量 一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131x62.1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李士達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隸書)。萬曆庚申(1620)秋日。寫于石湖邨舍。李士達。(行書)。 隸書
印主 印記
李士達 通甫
李士達 李士達印
李士達 石湖漁隱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宜子孫
鑑藏寶璽 宣統帝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仁宗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仁宗 嘉慶鑑賞
鑑藏寶璽 清仁宗 寶笈三編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山水 雨景
次要主題 人物 行旅
次要主題 走獸 騾.驢
次要主題 建築 店舖 飯館
次要主題 建築
次要主題 器用
其他主題 人物 百姓
其他主題 山水 溪澗、湍泉
其他主題 建築 房舍
其他主題 建築 城牆
其他主題 建築 臺閣
其他主題 建築 籬笆、圍牆 竹籬、土牆
其他主題 器用 扁擔二荷物
其他主題 器用 文玩(琴棋書畫)
其他主題 器用 傢俱(屏風) 桌椅
其他主題 器用 飲食器 碗盤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樹木
技法 技法細目
人物衣紋描法(勻稱線條)
人物衣紋描法(粗細線條)
苔點
皴法
類別 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李士達字通甫,號仰槐(也作仰懷)、石湖漁隱,蘇州人,生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左右,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以後去世。早年活動情形不詳,萬曆年間隱居石湖附近新郭地區,以畫人物、山水著稱於世。此幅描繪山村風雨,行旅投靠客舍情景,筆墨揮灑,淋漓盡致。畫作視點集中於近景人物,親切有味。題詩:「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出自杜甫秦州詩第十五首。
內容簡介 李士達(活動於西元1550-1621 年間)號仰懷,江蘇吳縣人。善長畫山水人物,筆法俐落,蒼勁有神。主張山水有五美:蒼、逸、奇、圓、韻;五惡:嫩、板、刻、生、癡。  本幅描寫荒山林巒中,風雨斜打,行旅撐傘,催促坐騎奔靠客店,店前則有伙計出迎。畫幅視點集中於近景人物,親切有趣。描寫山巒,筆墨揮灑,淋漓盡致。
Description Wind and Rain in the Mountains Li Shih-ta Ming Dynasty Li Shih-ta (hao Yang-huai) was a native of Wu-hsing, Kiangsu. He was most skilled at painting landscapes and figures. He is particularly noted for his exceptionally unlabored, antique and spirited brushwork. A storm has suddenly struck a desolate, sparsely forested mountain. A strong wind causes sheets of rain to pound the earth forcefully. As travellers scurry to open umbrellas, a man on a donkey rides quickly, seeking the shelter of an inn whose clerk hunches beneath the eaves to greet his guests. The texture strokes used in the foreground figures give them an intimate and somewhat amusing quality. The brushwork of the mountains is comparatively free and extremely moist.
Description Wind and Rain in the Mountains Li Shih-ta (ca. 1540-after 1621) Ming Dynasty Li Shih-ta was a native of Soochow who lived in reclusion at Stone Lake. His early life remains unclear, but in the Wan-li era (1573-1619) he lived in reclusion near Stone Lake and was a famous painter of figures and landscapes in his day. This work describes a misty village scene and a mountain pass in wind and rain as travelers rush for cover with umbrellas. The brushwork is moist and the ink tones rich. The focus is on the figures in the foreground, providing a sense of intimacy to this dense mountain scene. The lines of verse inscribed in the upper left read, “Wind blows through a pass. Guest houses blend with the rain and mountains.” This is the 15th poem from Tu Fu’s (711-770) “Poetry of Ch’in-chou”.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三編(御書房),第七冊,頁3122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452-453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九冊,頁23-24
研究性論著 晚明畫家李士達,蘇州人(今江蘇省吳縣),以畫山水、人物著稱於世。士達字通甫,號仰槐(也作仰懷)、石湖漁隱,生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左右,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以後去世。(註1)早年活動情形不詳,萬曆年間(1573-1620)隱居石湖附近新郭地區,從事繪畫創作以及版畫插圖製作。李氏同時究心繪畫理論,曾論山水有「五美、五惡」之說,(註2)可惜原著今日已不見流傳。 傳世李士達畫作面貌豐富,或者帶有吳派超脫世俗的格調,或者描繪現實生活情趣,充滿入世的情懷。(註3)李氏雖然選擇隱居生活,卻還有洞燭世情、諷謔人間世態的幽默之作。(註4)有關李氏畫學師承,歷來未見有明確記載,若據流傳畫作以及〈匡廬泉圖〉題記來看,可知深受謝時臣(1487-1567)、沈周(1427-1509)的影響。(註5)值得注意的是:李氏部分作品已經走出吳派文人畫追求理想美的範疇,轉而貼切真實人生,其中變形的取向,又觸及「醜的美」的層次,為晚明繪畫拓展出新的風貌。 〈關山風雨圖〉作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八年(1620),採取吳派畫家詩意圖的創作形式,追求詩與畫彼此契合的意境。題詩出自杜甫(712-770)〈秦州詩〉第十五首: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註6) 雖然但取其中「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兩句,畫境卻自然牽繫全詩的背景和內涵。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安史之亂以後棄官離職,因政局混亂長安饑荒,不得不前往秦州(今甘肅天水)投靠姪兒杜佐。(註7)當時憂愁的心境和漂泊之苦,一一吐露在〈秦州詩〉中。李士達處於晚明國勢衰頹之際,隱居在野,奈何此身又垂垂老矣,對杜甫的境遇和〈秦州詩〉的感受必然相當深刻。 然而李士達並沒有將個人複雜的心緒全然傾注在筆墨之間,相反地對構景的安排,卻作到輕鬆之中寓含嚴肅的高明。畫中前景客舍洋溢著賓至如歸的喜感,李氏慣用的人物造型「皮球臉」,(註8)彷彿喜劇臉譜獨特而又親切。透過一層層笑語暄嘩,自然讓人注意到後景閣樓上,一人若有所思,凝神窗外雨景。遠處群山環繞,塞門悄悄然在風吹雨打中。筆墨猶帶謝時臣的面貌,透過閣樓上獨立人物和題詩的牽引,將畫境推展到更深的層次。這位獨立人物會是平常過客?還是李士達個人的投射?其中寓意,真教人探索不盡。(王競雄)
參考書目 1.王競雄,〈明李士達關山風雨圖 軸〉,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主編《文學名著與美術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10),頁97、176-177。 2.王競雄,〈「文學名著與美術」特展選介(一)  明李士達關山風雨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18期(2001年5月),頁38-4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