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統一編號 |
故畫000384N000000000
|
作品號 |
故畫00038400000 |
品名 |
明王紱畫鳳城餞詠 軸
Farewell Gathering |
分類 |
繪畫 |
作者 |
王紱 |
數量 |
一軸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王紱 |
本幅 |
客裡送君歸故鄉。江天秋色正茫茫。扁舟一箇輕如葉。半是詩囊半藥囊。九龍山人王孟端為彥如寫。并題。 |
行楷書 |
|
題跋 |
胡儼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胡儼 |
草書 |
吳江秋水□。送君龍江別。相期霜降餘。來看鳳城月。胡儼。 |
|
題跋 |
李至剛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李至剛 |
草書 |
汀洲杜蘅歇。南浦西風生。美人鼓蘭枻。路指江南行。江南向何許。東望吳淞去。吳淞秋水多。淥遍芙蓉渚。渚外九龍山。山邊三泖灣。人家臨水住。日暮采菱還。采菱歌易斷。送子愁雲亂。愁來可奈何。思滿江南岸。江南不可思。勸子情依依。皇都春色早。遲子促來歸。李至剛。 |
印主 |
印記 |
李至剛 |
李至剛印 |
李至剛 |
敬齋 |
李至剛 |
大宗伯章 |
|
題跋 |
王景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王景 |
草書 |
畫船曉發鳳城東。江上青山雲幾重。秋水連天三百里。片帆一夜到吳淞。王景。 |
|
題跋 |
姚廣孝 |
本幅 |
姚廣孝 |
行楷書 |
官河水落正秋霜。鴻雁南來熟稻梁。此日送君還舊隱。九峰佳處是鱸鄉。姚廣孝。 |
題跋 |
王達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翰林老友王達 |
行楷書 |
碧水芙蓉兩岸開。長卿初自日邊迴。故鄉耆舊遙相接。影向孤村樹裡來。翰林老友王達。 |
|
題跋 |
解縉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解縉 |
草書 |
秋霜忽已凝。客行歸故鄉。仰瞻鴻雁戾。豈為謀稻梁。丈夫誓許國。溟渤當舟航。矧茲念桑梓。洚災勢懷襄。□生復□□。稽首師堅章。解縉。 |
|
題跋 |
王汝玉 |
本幅 |
王汝玉 |
草書 |
我別松江幾度秋。渚花汀草不勝愁。京華送子松江去。夢落滄浪舊釣舟。王汝玉。 |
題跋 |
楊士奇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楊士奇 |
楷書 |
吳江渺無極。蕭條十月初。片颿河上發。竟去不躊躇。由來君命重。非為愛鱸魚。楊士奇。 |
|
題跋 |
王洪 |
本幅 |
王洪 |
行楷書 |
楚天木葉落。夫容徧芳洲。長歌一杯酒。送上江南舟。孤帆帶斜日。一雁飛高秋。離情與江水。相逐共悠悠。王洪(左行)。 |
題跋 |
楊斌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鶴城楊斌 |
行楷書 |
宦遊纔賦望江南。紫蟹銀鱸入夢甘。想得到家吟樂處。野橋籬落晚楓酣。鶴城楊斌。(左行)。 |
|
題跋 |
王偁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王偁 |
草書 |
積水渺無際。送君還(點去)江上還。九峰何處數。迢遞白雲間。舊業菱荷老。秋風鷗鷺閑。故人能問訊。相見一開顏。王偁。 |
|
題跋 |
高得暘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高得暘 |
行書 |
三江五湖口。此際水痕收。使節詢源委。童時記釣游。拒霜紅繞岸。䆉稏綠連疇。晝錦榮殊甚。歸承寵渥優。高得暘。 |
|
題跋 |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
本幅 |
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仲春。御題。 |
行書 |
或稱晝錦或稱還。送别情殷握手間。便是墨禪一再寫。可能透出利名關。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仲春。御題。 |
|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子孫永寶 |
收傳印記 |
項聖謨 |
孔彰珍玩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若水軒 |
收傳印記 |
項禹揆 |
海野堂圖書記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退密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寄傲 |
收傳印記 |
|
程茂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子京家珍藏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墨林父秘笈之印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項墨林鑒賞章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山人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 |
墨林秘玩 |
收傳印記 |
|
蓴江所藏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石渠定鑑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清宮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寶笈重編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山水 |
秋景 |
|
次要主題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湖海 |
次要主題 |
建築 |
亭 |
|
次要主題 |
器用 |
傢俱(屏風) |
桌椅 |
次要主題 |
器用 |
飲食器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侍從(侍女、童僕) |
童僕三人 |
其他主題 |
人物 |
官員(臣) |
三人 |
其他主題 |
船 |
帆船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
|
類別 |
參考資料 |
內容簡介 |
王紱,江蘇無錫人,早年曾接受從仕的教育,由於具有文學才能,又擅長書法與繪畫,在明成祖永樂朝文淵閣任職,仕至中書舍人。他喜好代表文人品味的墨竹與寫意山水畫,兼具職業畫家的技巧與士人畫的特質。平日作畫隨性而為,但是他品性高潔,不隨意為人作畫。這幅畫的構圖單純,近景平坡水岸,樹石間三位官員聚在亭子裡宴飲,背景則是兩重高聳的山峰。畫面上端的空白處,題了十三首詩,內容都是圍繞在表達離別的情意,作詩者大都是與王紱同在翰林院任職的官員。從詩意看,可知是在秋天時節,一位同僚即將離職,回到松江的家鄉,享受有山水為伴的退隱生活,王紱作了這幅半具象的山水畫,同事們則各題一詩做紀念,是明代盛行的送別圖的典型例子。受畫的對象或參與題詩者,都是有文藝修養的文士,王紱的畫也能表現出元代以來,以簡單的水墨畫法,表達有畫外深意的文人畫作風。山石平穩堆疊,岩石表面扭動交錯的皴擦紋理,令人感受到平靜中又帶著些許蒼涼與感傷。(何傳馨)
|
內容簡介 |
王紱(西元一三六二-一四一六年),江蘇無錫人。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博學工詩,永樂初以善書薦,供事文淵閣。又善山水,尤以墨竹名滿天下。 江天秋色,臨江小亭,三人圍桌餞飲,送客還鄉,岸邊客舟上二人準備待發。本幅的山石以荷葉皴皴寫,用筆極為老辣,畫樹點苔筆法雄健。全作墨色蒼潤,開沈周法門,別具秀潤渾厚之感。
|
Description |
Wang Fu, a native of Kiangsu, was a scholar of poetry who served at the Wen-yuan Pavilion and was recommended for court service in the early Yung-lo reign (1403-1424) for his excellence in calligraphy. He also was gifted at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as especially famed for his ink bamboo. In an autumn landscape, three men sit around a table drinking in a small kiosk by a river. The gathering is for a guest being sent off on his return home. Two figures in the boat at the shore prepare to leave. The peaks and slopes in this work are done in "lotus-leaf' texture strokes. The brushwork is extremely mature and the painting of the trees and moss dots firm. The moist ink presages the style of Shen Chou with a solid yet elegant touch.
|
參考書目 |
何炎泉、陳階晉、陳韻如,〈明王紱畫鳳城餞詠 軸〉,收入《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01),頁226-227、331-332。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續編﹝乾清宮﹞,第一冊,頁387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280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六冊,頁45-47
|
參考書目 |
1.本社,〈明王紱鳳城餞詠〉,《故宮文物月刊》,第49期(1987年4月),封底裡。
2.何傳馨,〈「天子之寶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展品系列(四) — 繪畫〉,《故宮文物月刊》,第247期(2003年10月),頁33。
|
本院文物保存維護依〈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修護業務作業原則〉辦理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