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統一編號 |
故書000085N000000000
|
作品號 |
故書00008500000 |
品名 |
元趙孟頫書蘇軾古詩 卷
Su Shi’s Archaic Poetry |
分類 |
法書 |
作者 |
趙孟頫,Zhao Mengfu |
書體 |
行書 |
創作時間 |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 |
數量 |
一卷 |
作品語文 |
漢文 |
釋文 |
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逃形。獨依古寺種秋菊。要伴騷人湌落英。人間底處有南北。紛紛鴻鴈何曾冥。閉門坐穴一禪榻。頭上歲月空崢嶸。今年偶出為求法。欲與慧劍加礱硎。雲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兒童驚。公侯欲識不可得。故知倚市無傾城。秋風吹夢過淮水。想見橘柚垂空庭。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脫一字星)。彭城老守何足顧。棗林桑野相邀迎。千山不憚荒店遠。兩脚欲趂飛猱輕。多生綺語磨不盡。尚有宛轉詩人情。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空階夜雨自清絕。誰使掩抑啼孤惸。我欲仙山掇瑤草。傾筐坐歎何時盈。簿書鞭扑書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乞取摩尼照濁水。共看落月金盆傾。大德十年十月初。余謁中峯老師。適他出。與我月林上人話及東坡次韻潛師之語。出帋墨索書一通。以為禪房清供。呵呵。三教弟子趙孟頫記。 |
位置 |
尺寸(公分) |
隔水二 |
12.8 |
隔水三 |
13.3 |
隔水一 |
14.3 |
拖尾 |
32.8x91.1 |
本幅 |
33.8x136.2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題跋 |
董其昌
印記 expand_more
|
拖尾 |
董其昌題 |
行書 |
趙吳興為中峰書此卷。全類李北海。最稱合作。其詩亦學韓昌黎石鼓歌。後有鷗波小印。蓋鷗波亭。公家臨池處。獨此卷見之。董其昌題。 |
|
題跋 |
程正揆
印記 expand_more
|
拖尾 |
程正揆 |
行書 |
予曾得祖搨淳化四卷。李北海數日帖。多藏鋒拙筆。與世所刻尖露者不類。故知文敏得其神髓。非僅為優孟衣冠也。程正揆。 |
|
題跋 |
文從簡
印記 expand_more
|
拖尾 |
文從簡 |
行書 |
趙文敏書法。得岳麓三昧。評者云微傷於肥。此卷瘦勁遒逸。又入雲麾之彀。公於北海。變化隨筆。神形俱符。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信然。文從簡。 |
|
題跋 |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
後隔水 |
癸卯(西元1783年)嘉平月既望御筆。 |
行書 |
按趙孟頫此卷自跋云。謁中峰師適他出。與月林話及東坡次韻潛師語。索書一通云云。是此卷乃為月林書。非為中峰也。所書詩又蘇軾作。非孟頫作也。而董其昌此跋。稱趙吳興為中峰書。又云其詩亦學昌黎石鼓歌。竟似孟頫作是詩矣。香光精鑒不應率略乃爾。董跋既偽。則趙書亦可疑矣。但是卷久入石渠寶笈。且錄入四庫全書。并刻三希堂帖。難以撤出。今既看出。因重識之。癸卯(西元1783年)嘉平月既望御筆。 |
印主 |
印記 |
清高宗 |
石渠繼鑒 |
清高宗 |
古稀天子 |
清高宗 |
猶日孜孜 |
|
印記類別 |
印主 |
印記 |
作者印記 |
趙孟頫 |
波 |
作者印記 |
趙孟頫 |
趙 |
作者印記 |
趙孟頫 |
趙氏子昂 |
作者印記 |
趙孟頫 |
鷗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三希堂精鑑璽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古希天子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石渠寶笈 |
鑑藏寶璽 |
清內府印 |
宜子孫 |
鑑藏寶璽 |
清宣統帝 |
宣統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御覽之寶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乾隆鑑賞 |
鑑藏寶璽 |
清高宗 |
御書房鑑藏寶 |
鑑藏寶璽 |
清仁宗 |
嘉慶御覽之寶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914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一),第一冊,頁80
|
參考書目 |
何傳馨,〈元趙孟頫書蘇軾古詩 卷〉,收入《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10),頁166-167。
|
本院文物保存維護依〈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修護業務作業原則〉辦理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