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清三希堂法帖(二) 冊 晉王珣伯遠帖

法帖

晉王珣書。(楷書)。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羣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行書)。

文物統一編號 贈帖000079N000000033 more
贈帖000079N000000034 贈帖000079N000000035 贈帖000079N000000036
作品號 贈帖00007900009
品名 清三希堂法帖(二) 冊 晉王珣伯遠帖
分類 法帖
作者 王珣
書體 行書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晉王珣書。(楷書)。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羣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行書)。
位置 尺寸(公分)
全幅 32.1x40.4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隸書 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乾隆宸翰
清高宗 幾暇臨池
清高宗 耽書是宿緣
題跋 董其昌 本幅 延陵王肯堂。 行書 右晉尚書令。謚獻穆王元琳書。紙墨發光。筆法遒逸。古色照人。望而知為晉人手澤。經唐歷宋人主崇尚翰墨。收括民間珍祕。歸于天府。不知其幾矣。而尚有遺逸如此卷者。即賞鑒家如老米輩亦未之見。吾於此有深感焉。元琳書名。當時頗為弟珉所揜。故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法護珣小字。僧彌珉小字也。此帖之遶。頗為近世王穉登山人濫觴。其劣於乃弟得無謂是。乙巳(西元一六0五年)冬十二月至新安。吳新宇中祕出示。留賞信宿。書以歸之。延陵王肯堂。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御識 行書 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况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乾隆宸翰
清高宗 涵虛朗鑑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御筆又識 行書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蹟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清高宗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三希堂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研露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稽古右文之璽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黃杰先生遺贈文物目錄,頁172
收藏著錄 林志鈞,〈三希堂帖考〉,《帖考》,(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頁219-22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