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唐顏真卿爭坐位帖 卷

On the Controversy over Seating Protocol

法書

十一月 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寓(旁書奉字)書于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閤下。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逈紇無厭之請。(二字圈去)故得身畫凌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廷。不其吁足畏也。然美則美矣。然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爾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爾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一字圈去)從古至今。眾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 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臺省已下常參官。並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軍。破犬羊兇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竊見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竊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況乎收東京。有殄賊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貴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恕。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汨其志哉。且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八字圈去)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有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之位。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勳官。用蔭即有高卑。會讌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彝倫。貴者為卑所卻欲凌。尊者為賊所偪。一至於此。振古未聞。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比。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臺眾尊。知雜事御史。別置一搨。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傳。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居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丞句當尚書。當時輒有酬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興道之會。還爾遂非。再徑猲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讌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為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矣。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曹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升別作二品(五字圈去)。高自標致。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猲咄常伯(二字圈去)。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僶俛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過爾墮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斁彝倫之人。則僕射將何辭以對。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380N000000000
作品號 故書00038000000
品名 唐顏真卿爭坐位帖 卷
On the Controversy over Seating Protocol
分類 法書
作者 顏真卿
書體 行書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十一月 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寓(旁書奉字)書于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閤下。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逈紇無厭之請。(二字圈去)故得身畫凌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廷。不其吁足畏也。然美則美矣。然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爾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爾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一字圈去)從古至今。眾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 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臺省已下常參官。並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軍。破犬羊兇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竊見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竊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況乎收東京。有殄賊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貴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恕。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汨其志哉。且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八字圈去)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有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之位。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勳官。用蔭即有高卑。會讌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彝倫。貴者為卑所卻欲凌。尊者為賊所偪。一至於此。振古未聞。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比。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臺眾尊。知雜事御史。別置一搨。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傳。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居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丞句當尚書。當時輒有酬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興道之會。還爾遂非。再徑猲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讌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為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矣。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曹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升別作二品(五字圈去)。高自標致。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猲咄常伯(二字圈去)。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僶俛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過爾墮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斁彝倫之人。則僕射將何辭以對。
位置 尺寸(公分)
隔水一 30.8x12.6
隔水二 30.8x12.7
本幅 30.8x211
拖尾 30.8x96.3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拖尾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隔水一 丙午冬月御題 行書 昨因題張照臨坐位帖。思及此。取而觀之。厭其為贋鼎中尚屬劣蹟。張照等向收為石渠寶笈之次等。猶為濫矣。丙午冬月御題。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古稀天子之寶
清高宗 猶日孜孜
題跋 張治 拖尾 嘉靖丁亥春三月上巳日。茶陵龍湖居士張治識。 行書 顏魯公書以爭坐位及祭姪文二帖為極則。蓋其生平楷書猶用意莊重。而此二帖俱係藳草。當其執筆時中懷奮發意氣激昂。故縱橫振宕飛動揮霍。忠義之性溢露楮墨間。非後人所能摹仿。祭姪文真蹟後有元鮮于伯幾二跋。余曾在武林巖氏見之。而此帖先在沔陽童漢臣處。前後有緝熙殿寶。岐縫有賈似道印。蓋宋徽宗御府物而後歸于賈相者。人或疑為米南宮所臨。然筆灋與祭姪文鋒芒機構大致相同。故漢臣獨謂為魯公真蹟洵具眼也。要之魯公真蹟固為希代之珍。即係南宮臨本亦推名世之寶。雖紙色頗黑暗。字間有漫滅。亦何足損連城萬一哉。嘉靖丁亥春三月上巳日。茶陵龍湖居士張治識。
題跋 王時敏 印記 expand_more 拖尾 隸書 魯公書法真行草用筆各異。然行草惟爭坐位祭季明兩帖皆以草稿流傳。故用筆別有壹種風神。若天趣橫生。爭坐位最為神妙。經米襄陽臨摹。更覺飛舞之致躍躍毫端。即起魯公問之。亦不能辨其孰為顏孰為米也。昔虞山錢宗伯在都門時。一客攜魯公孝經真蹟相示。開卷宗伯不覺歎詫呼絕。其人便疾收持去。不肯留一宿。宗伯怏怏彌月。旋訪其人。亦不能得其踪影。每遇知音好古者稱歎其事。使宗伯當日得見此卷。吾知其大叫作狂更倍矣。惜哉。宗伯無緣遘此。余老于風塵何幸得遇。豈神物有時而晦有時而顯。即文章大家亦不易輕出以示也。因書數語綴宗伯之稱歎者。以慶余亡遭云。婁東王時敏題。
印主 印記
王時敏 王時敏印
王時敏 煙客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收傳印記 (另三印不辨)
收傳印記 宋理宗 緝熙殿寶(重一)
收傳印記 藏書畫圖記(半印)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石渠繼鑑
鑑藏寶璽 宣統帝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御書房鑑藏寶
鑑藏寶璽 清仁宗 嘉慶御覽之寶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933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