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宋江參千里江山圖 卷

A Thousand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0994N000000000
作品號 故畫00099400000
品名 宋江參千里江山圖 卷
A Thousand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分類 繪畫
作者 江參,Jiang Shen
數量 一卷
位置 尺寸(公分)
隔水一 14.3
隔水二 14.9
本幅 46.3x546.5
拖尾 46.8x344.9
質地位置 質地
拖尾二
本幅
拖尾一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柯九思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卷末 臣柯九思鑑定 行書 江參字道貫千里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鑑定。
印主 印記
柯九思 臣九思
題跋 本幅卷末 行書 江參畫董其昌藏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乾隆丁卯孟春下浣御題 行書 展卷古香霏坐席。懸知丹青定神蹟。摩挱東絹辨氏代。宣和御物光而澤。歷歷江山領神韻。撫掌喜果遇莫逆。漫稱千里猶頓置。直與造物同翁闢。何奇不有美不具。放不覺濶收不窄。意所欲赴筆已到。應接無暇心為役。命物賦景屬餘事。坐遊真令忘朝夕。我聞椿公作畫繼。貫道本在上士格。故宜瓣香拜太史。更愛顏筋字錐畫。豪奪真鑑兩俱幻。何必御府便成隔。幾暇文臣偶賡和。一脈精神照今昔。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孟春下浣御題。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雲霞思
清高宗 乾隆宸翰
清高宗 幾暇臨池
題跋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行書 觀此圖可以解煩怡神。真一以貫之矣。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古稀天子之寶
清高宗 猶日孜孜
題跋 梁詩正 印記 expand_more 本幅 臣梁詩正恭和 行書 清禁何緣挂帆席。川塗遠放無停蹟。挹將朝爽望吳山。搴取晚芳吟楚澤。忽聞天笑撫長卷。暫爾神遊從目逆。江山千里渺無涯。都自江郎指端闢。連緜應有風雲通。舒卷祗愁几案窄。元明傳寶辯題識。苕霅浮家想征役。披圖更擬問三衢。待詔劇憐空一夕。丹邱元宰結真契。肯許權豪污高格。莫言舊價等隋珠。試看新題降奎畫。百年重訂畫禪盟。即今永與塵凡隔。幸邀賡和一暢觀。也覺臣卿宛如昔。臣梁詩正恭和。
印主 印記
梁詩正 臣梁詩正
題跋 汪由敦 本幅 臣汪由敦恭和 行書 藝林誰繼荊關席。天水江生遺妙蹟。勝概高凌巫峽雲。遠勢平吞雲夢澤。峰巒橫側殊意匠。林樹參差與目逆。沙邊練淨暮潮平。天際帆開朝霧闢。柴門不正路縈紆。漁網纔收岸欹窄。胸中密蘊造化功。筆底潛驅鬼神役。舊聞米顛工墨戲。北固雲烟攬晨夕。縱然橫軼出新奇。何似清真擅標格。披香晝靜契心賞。濤湧雲章炳奎畫。俯視香光參畫禪。頓覺仙凡霄漢隔。遇合方知翰墨神。長共江山閱今昔。臣汪由敦恭和。
題跋 嵇璜 本幅 臣嵇璜恭和 行書 濤聲巒影生几席。腕底印出鴻蒙蹟。絹紋如波淨而緻。墨光似漆黝且澤。寸陰坐覺片帆移。洄泝誰憑風順逆。蜿蜓起伏眾皺堆。林屋巖椒乍開闢。意匠所至真宰愁。筆力欲窮地維窄。北苑三昧參得之。護持丁甲為驅役。奎章閣下丹邱生。鑑定摩挲竟晨夕。紛紛馬夏何足數。虎兒瀟湘齊品格。千秋激賞灑仙豪。天塹宛從句裡畫。篆烟凝室悟畫禪。下視香光幾塵隔。神物顯晦會有時。為慶遭逢今勝昔。臣嵇璜恭和。
題跋 董邦達 本幅 臣董邦達恭和 行書 曾向長江挂帆席。泝洄幾欲尋禹蹟。洪濤砐硪蹴荊門。遠勢淼瀰吞震澤。茫然四顧局短目。身所未到意堪逆。誰知貫道一圖收。無盡江山生面闢。千村桑柘楚天遼。百疊巖巒蜀川窄。中有雲氣鬱然來。冰夷隱現隨驅役。再三披圖圖轉奇。忽已置身烟水夕。畫禪題識真解人。繪理書情並高格。小臣喜讀丹青引。心擬坐眠窮手畫。邱壑不先胸中蟠。咫尺常見千里隔。何幸宸章開頑顏。先民有作念在昔。臣董邦達恭和。
題跋 拖尾 嘉定丁丑六月四日宓書 行書 風來千里舞松杉。齊魯青嵐滿袖銜。擬把如椽三丈筆。為君題句向嵌巖。嘉定丁丑六月四日宓書。
題跋 劉克莊 印記 expand_more 拖尾 前史官劉克莊書 楷書 世間平遠景。萬幅在洪家。晚至番君國。方知不是夸。一櫂微茫裡。孤亭紫翠間。宛如涉彭蠡。又似訪廬山。夾立朝群玉。濃粧列萬笄。中州不敢頓。拋向瘴雲西。江遠不容極。禹功胡可忘。向來小龍子。袞冕食千羊。雪冒禹碑石。雲埋泌草堂。早知抱遺恨。悔不挾乾糧。茆山千萬疊。不得見天全。帆出扶胥口。無山只有天。半夜黃天蕩。樓船雪浪中。當年草檄客。今日負樵翁。太武求溲處。之祁著鏁邊。淮風晨裂面。淮浪夜驚船。展卷嗟丘也。東西南北人。昔還行腳債。今作臥遊身。一匹好東絹。天寒家未溫。儘教兒拆繡。閑管婦無褌。右題江貫道山水十絕。惜石林簡齋不及見。前史官劉克莊書。
印主 印記
劉克莊 潛夫
劉克莊 後屯
題跋 林希逸 印記 expand_more 拖尾 淳祐己酉竹溪林希逸書 楷書 遠山叢叢。遠樹濛濛。咫尺萬里。江行其中。短長何岸。高低何峰。彼坻彼洔。彼瀑彼洪。晴嵐乍豁。煙靄忽籠。或斷或屬。且淡且濃。爾崒奚寺。爾盤奚宮。或茅陰翳。或梁嵌空。有吠者厖。有樵者翁。危檣落碇。短棹掀篷。往來異趣。寂動殊容。冪翠其庭。豈非盧鴻。略彴而渡。豈非龜蒙。昔我經行。雲山萬重。若淮南北。與江西東。亦蓑而雨。亦帽而風。乃今追惟。夢境相從。及此開卷。恍然昔同。誰居作者。造化論功。淹㧾其裔。熙成是宗。聲聞九陛。既召而終。謂彼樹白。讖其身窮。其然豈然。訊之天公。此名穹壤。疇曰不逢。淳祐己酉竹溪林希逸書。
印主 印記
林希逸 竹溪林氏之印
林希逸 治溪(半印)
題跋 董其昌 拖尾 其昌 草書 江貫道。宋畫史名家。專師巨然。得北苑三昧。其皴法不甚用筆。而以墨氣濃淡洹運為主。蓋董巨畫道中絕久矣。貫道獨傳其巧。遠出李唐郭熙馬夏之上。何啻十倍。此卷曾經柯九思鑑定。乃元文宗御府所藏。後有宋三名公題詠。當是貫道生平最得意筆。嚴分宜時。一鉅卿有求於世藩。世藩屬購此卷。既得之。世藩敗。遂不復出。凡三十五年。而其家售之於余。夫世藩之撿括。鉅卿之營購。與其子孫之護持。皆若為余地者。豈非數耶。雖然。使此卷一入豪門。將與上河圖等俱歸御府。世間永不見有江貫道畫。即貫道一生苦心。竟泯沒無傳矣。貫道畫有神。其必擇余為主人也夫。萬曆丙申冬得之海上。丁酉秋九月廿二日還自江右。于蘭谿舟中展觀。因記之。時奉命校士畢。船窗晴霽。各手卷都勘閱一過。至樂也。其昌。
題跋 董其昌 拖尾 草書 宋鄧椿公壽作畫繼。自熙寧至乾道。百年間分為數品。其最高者為冠冕才賢。岩穴上士。而江參在上士之列。鄧公贊其畫法董源。豪放過之。蓋南宋人未有在貫道之右者也。鄧所著銘心絕品。于趙千里李希古輩。皆所不取。獨有江貫道飛泉怪石圖。與江居圖耳。貫道在當時已為名流所賞鑑如此。
題跋 董其昌 拖尾 草書 貫道以香茶為生。葉道蘊左丞薦之宇文時中季蒙龍圖。宇文欲多取其畫。江被召去。宇文以為恨。及劉季高侍郎再寄江居圖。作無盡景。始慰意云。(右出畫繼)。今此卷意即江居圖也。
題跋 董其昌 拖尾 戊戌四月廿日 草書 趙叔問居三衢。治園築館。取楚詞之言。名曰崇蘭。嘗與陳簡齋程致道倘羊其中。命貫道為之圖。乃賦詩焉。戊戌四月廿日。吳匏庵跋江貫道江山長圖。刻匏翁家藏集。予方病齒。陳太僕明之使小僮持畫卷入。迫觀之。就枕展尺許。即知為宋人筆。不覺蹶然起稱賞。至圖窮未已。蓋宋江貫道所作。曾入元御府。柯榑士敬仲所鑑定者也。貫道之筆少見。況其後有葉石林。陳簡齊。林希逸諸公題識。益可貴重。明之好古博雅。此卷得所歸矣。吳寬。 戊戌其昌重錄。陳明之。盱貽人。官至尚書。
題籤 清高宗 印記 expand_more
印主 印記
清高宗 神品
清高宗 天府珍藏
清高宗 乾隆宸翰
題跋 清高宗 隔水三 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仲夏題江參山水卷詩並書於此。御筆。 行書 千里江山上士為。董家曾是寶藏之。印來神韻都無二。會合豐城又一奇。重疊雲山慘淡林。訝非手寫寫於心。底須更藉九思定。欲傲香光未著吟。樹作濃陰峰未蒼。分明夏景望中凉。米家顛語議絹黑。纑地雖陳亦豈妨。鉅卷香光稱獨珍。恐歸御府致沉淪。即今合璧成雙美。試問畫禪嗔不嗔。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仲夏題江參山水卷詩並書於此。御筆。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收傳印記 (又二印不識)
收傳印記 安岐 安岐之印
收傳印記 安岐 安儀周家珍藏(重二)
收傳印記 河北(半印)
收傳印記 梁清標 保和殿大學士之章
收傳印記 安岐 思原堂
收傳印記 梁清標 秋碧(瓢印)
收傳印記 留侯(半印)
收傳印記 梁清標 梁清標印(重一)
收傳印記 安岐 朝鮮人
收傳印記 梁清標 蒼巖子梁清標玉立氏之章
收傳印記 安岐 儀周珍藏
收傳印記 梁清標 蕉林書屋(半印。重二)
收傳印記 安岐 麓邨
收傳印記 梁清標 觀其大略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八徵耄念之寶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太上皇帝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古希天子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清內府印 宜子孫
鑑藏寶璽 清高宗 契理亦忘言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研精固得趣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畫禪室
鑑藏寶璽 清高宗 筆霑春雨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山水
次要主題 山水 江河、湖海 江河
次要主題 山水 溪澗、湍泉
其他主題 人物 百姓
其他主題 人物 行旅
其他主題 人物 侍從(侍女、童僕) 侍從、童僕
其他主題 人物 高士(士人、隱士) 高士
其他主題 人物 漁夫、船夫
其他主題 山水 山徑
其他主題 走獸 二隻
其他主題 走獸 騾.驢
其他主題 建築 寺廟
其他主題 建築 房舍
其他主題 建築
其他主題 建築
其他主題 建築 欄杆
其他主題 建築 籬笆、圍牆 籬笆
其他主題
其他主題 篷舟
其他主題 器用 樂器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樹木 寒林.枯樹 枯樹
其他主題 樹木 楊柳
技法 技法細目
人物衣紋描法(減筆)
苔點
皴法
皴法 披麻皴
寫意
類別 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江參(活動於西元12世紀初期),衢人,字貫道。山水師董源巨然,常居霅川,深得湖天平遠曠蕩之景。疊嶂層巒,溪壑奔湊,蓋以林藪棟宇,橋梁穿插,真攝須彌於芥子,馭奔驥於狹途。駕繁御簡,靡不如意。畫筆全用中鋒,旋頓旋收,如蟲劃蠡耕,圓融老辣。全幅皆水墨,惟水天用螺青漬染,亦是奇格。
Description Chiang Shen (style name Kuan-tao) was a native of Ch'u, Chekiang province. In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he followed the styles of Tung Yuan (fl. 937-75) and Chu-jan (fl. 960-80). He was particularly adept at rendering expansive lake scenes. Layers of steep mountain line the course of a rushing river. Cottages and bridges intersperse and penetrate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ick, profuse forests. Indeed, this painting is like "Mount Sumeru contained in a mustard seed." The painter has created the feeling of a thoroughbred horse racing along a narrow path.Chiang Shen was able to manipulate his brush to create whatever impression he wanted. He used a centered brush tip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mposition. The brushstrokes are swift, calculated, and rounded. Monochrome ink tones have been used for everything except the water and sky where "shell blue-green"wash (a mixture of indigo and ink) has been used. This is a unique technique.
參考書目 陳韻如,〈宋江參千里江山圖 卷〉,收入《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10),頁116-125、272-274。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初編(畫禪室),下冊,頁1237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頁46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六冊,頁187-192
研究性論著 江參,字貫道,南渡後居□川(今浙江吳興),活動於十二世紀南北宋之際,約卒於一一三八年至一一五九年之間。終身不仕與陳簡齋、葉石林等名士交遊。本幅無名款,卷後有元代柯九思鑑定語:「江參,字貫道,千里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鑑定。」董其昌亦寫道:「江參畫,董其昌藏。」遂定名為「江參」畫。鄧椿《畫繼》:「當貫道被召,時尚書張如營(一作塋),知貫道既到臨安,日即有旨,館於府治,明當引見,是夕俎,信有命也。」 本幅巨長,開卷處,晴嵐在望,高山叢叢,遠樹濛濛,緊接著,豁然開朗,江湖一片,,短長河岸,高低山峰,煙靄籠罩,或斷或屬,且淡且濃,寺宮、人家、高檣短櫂,行人漁樵,往來各異其趣。至中段,高峰如屏,又迫近眼前,山路蜿蜒,如領人幽遊其間。尾段又是開闊,一派迷遠。(王耀庭)
參考書目 1.馮明珠,〈江參千里江山圖〉,收入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事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初版一刷),頁78-79。 2.王耀庭,〈帝國的回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專輯一 — 江參千里江山圖〉,《故宮文物月刊》,第185期(1998年8月),頁40-41。 3.馮明珠,〈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化顧問們〉,《故宮文物月刊》,第235期(2002年10月),頁58-59。 4.石慢,李慧淑譯,〈江參及十二世紀山水畫之在評介 — 「千里江山圖」及「溪山林藪圖」〉,《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85年秋),頁83-1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