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朝名繪 冊 宋文同畫竹 

Bamboo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1236N000000002
作品號 故畫00123600002
品名 歷朝名繪 冊 宋文同畫竹 
Bamboo
分類 繪畫
作者 文同
數量 一幅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31x48.3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文同 本幅 文同
印記類別 印主 印記
收傳印記 (半印三不可辨)
收傳印記 項元汴 子京
收傳印記 柯九思 柯九思鑒定真跡(重一)
收傳印記 項元汴 神品
收傳印記 張孝思 張則之
收傳印記 項元汴 煮茶亭長
收傳印記 項元汴 項氏子京
收傳印記 項元汴 項墨林鑒賞章
收傳印記 項元汴 墨林祕玩
收傳印記 項元汴 檇李項氏士家寶玩
鑑藏寶璽 宣統帝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清高宗 乾隆御覽之寶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樹木
技法 技法細目
寫意
類別 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在唐代墓室壁畫中,已經出現筆法生拙的墨竹作品。進入宋代,墨竹畫持續發展,成為文人熱愛的題材,文同、蘇軾諸人均為個中高手。文同,字與可,四川梓潼人,元豐年間出知湖州,雖然未能到任,世人習稱「文湖州」。文同寫墨竹,重視觀察竹子的自然生態,用濃墨、淡墨的變化來暗示竹葉正反,既合於真實景象,又兼有筆墨的趣味。此後元代李衎、柯九思諸人,傳緒這種寫實畫法,墨竹畫的發展走向高峰,畫史概稱為「湖州竹派」。 這幅折竹小景,寫竹幹折而未斷的情景,彷彿親臨其境。畫幅上文同名款,與原作並不協調;至於竹葉結組的規律和竹節的筆法,均為元人常見的畫法。因此可以推知為託名之作,雖然屬於湖州竹派的寫實風貌,原作者尚另有其人。(王競雄)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八冊,頁368-371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初編(重華宮),下冊,頁736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六),第四冊,頁19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