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真蹟 冊 宋蔡襄書尺牘  蔡襄 , 24.7x27.1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236N000000014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書00023600008
品名 宋四家真蹟 冊 宋蔡襄書尺牘 
A Letter
分類 法書
作者 蔡襄
書體 行楷書
創作時間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西元一0六三年)重陽日。襄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4.7x27.1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收傳印記 神(重一)
收傳印記 品 (重一)
收傳印記 墨林項季子章(半印)
收傳印記 項元汴印
收傳印記 子京父印 (重一)
收傳印記 子孫世昌(半印)
收傳印記 黃琳美之
收傳印記 墨林秘玩 (重一)
收傳印記 子孫永保
收傳印記 沮溺之儔
收傳印記 項墨林鑑賞章
收傳印記 虛朗齋
收傳印記 天籟閣
收傳印記 子京
收傳印記 退密
收傳印記 陳定
收傳印記 檇李項氏士家寶玩
收傳印記 宮保世家(半印)
收傳印記 鴻緒
收傳印記 琳印
收傳印記 平生真賞
收傳印記 博雅堂寶玩印(半印)
收傳印記 若水軒(半印)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重華宮),第三冊,頁1672-1676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頁146-151
收藏著錄 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十一冊,頁40-63、193-195
參考書目 1.何炎泉,〈宋四家真蹟 冊 宋蔡襄書尺牘〉,收入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初版一刷),頁428-433。 2.何傳馨,〈宋蔡襄尺牘〉,收入何傳馨編,《書法之美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五月初版一刷),頁73。 3.〈書尺牘(澄心堂帖)〉,收入何傳馨、陳階晉、何炎泉編,《故宮法書新編 (八) 宋 蔡襄墨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九月初版一刷),頁68-70。
內容簡介(中文)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游人。蔡襄於宋四家中,年最長,其時代背景猶承唐人遺緒,以典重有法度為勝。本幅署款「癸卯」(嘉祐八年﹔1063),時年五十二歲,居汴京任翰林院職,屬晚期作品。本幅運筆如行,而結體似楷,寫來從容不迫,正是「端嚴而不刻,溫厚而不犯。太平之氣鬱然見於楮毫間。」書風比起蔡襄他書,貴於端重者又增一份工緻。書風淵源,用筆、結體、氣息,大致融合虞世南、顏真卿二家。本帖內文,即求製作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此紙源於五代南唐烈祖李昇,命宣城加工製作,澄心堂為李昇任金陵節度使住處名稱,據稱其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
內容簡介(中文)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生於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於英宗治平四年(1012--1067)。天聖八年(1030)成進士,卒時任端明殿學士,故人稱蔡端明,諡忠惠。工於書,甌陽修以「君謨書獨步當世。」(註1 )東坡推崇「近時稱第一」(註2 )。著有《端明集》、《居士集》、《茶錄》、《荔枝譜》。 蔡襄於宋四家中,年最長,其時代背景猶承唐人遺緒,以典重有法度為勝。鄧肅「論書」:「君謨書如杜甫詩,無一字無來處,縱橫上下,皆藏古意。」(註3 )「古意」就可解守法。本幅署款「癸卯」(嘉祐八年﹔一○六三),時年五十二歲,居汴京任翰林院職,屬晚期作品。本幅運筆如行,而結體似楷,寫來從容不迫,正是「端嚴而不刻,溫厚而不犯。太平之氣鬱然見於楮毫間。」(註4 )書風比起蔡襄他書,貴於端重者又增一份工緻。與次年所書(甲辰、1063)以故宮所藏「彥猶帖」比較,緊謹嚴中自有一份雍容,結體、字距行間,寬緊合適,正是端重的代表。即使相對與其它楷書,如「自書謝表並詩」(作於皇祐四、五年間)等,當以此為壓卷。 蔡襄書以渾厚居其上。歷來評論蔡襄的書風淵源,受虞世南、顏真卿影響,本幅用筆、結體、氣息,大致融合此二家。又蔡襄自謂:「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於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餘,而與羲獻異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不及,烏足道哉。」(註5 )此條未署年,但語義上非年少時,或亦可為晚年本幅尚端重再作一解。 本帖內文,即求製作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此紙源於五代南唐烈祖李昇,命宣城加工製作,澄心堂為李昇任金陵節度使住處名稱,據稱其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註6 )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筆墨紙硯精良,人生一樂。」(註7 )北宋人對文房用品的追求,每每見於詩文雜記題跋中,其中對南唐的墨及紙備加讚揚。蔡襄本人即謂:「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註8 )對於文房用具,如「陶生帖」贊譽「散卓」筆。對硯的嗜好,「洮河石硯銘」記此硯之「「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細潤瑩潔,不在端溪中洞石下。(註9 )「致彥猷尺牘」謝所送「大硯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生。」蔡絛《鐵圍山叢談》「記昭陵(仁宗)賜宴」,一大臣得李超墨,襄得李廷珪墨,襄以之相易。分道時,襄長揖為謝。蓋李廷珪墨雖足寶,而李超為李廷珪之父,更足珍。(註10)
內容簡介(中文)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游人。書法承唐人遺緒,以典重法度為勝。本幅運筆如行,結體似楷,寫來從容不迫,比起蔡襄其他作品,端重之餘又添幾分精謹。用筆、結體上大致融合虞世南、顏真卿二家。內文為求製作紙中名品澄心堂紙,相傳為南唐烈祖李昪命宣城加工製作,這種紙的表面如卵膜,質地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被宋人評為紙中第一。(20061206)
內容簡介(英文) Ts'ai Hsiang, style name Chun-mo, was a native of Hsien-yu in Fukien. In calligraphy, he followed in the tradition of T'ang masters, being gifted in their classical and regulated manner. The movement of the brush in this work is like that of running script, but the character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regular script, being calligraphed in an easy-going manner. Compared to other works by Ts’ai Hsiang, there is a touch of refinement to the dignity of the manner here. The brushwork and characters generally reflect a fusion of the styles of the two T'ang masters Yu Shih-nan and Yen Chen-ch'ing. The contents describe a request for producing one of the most famous of papers, Cheng-hsin Hall paper. Li Pien, Emperor Lieh-tsu of the Southern T'ang, is said to have ordered its production in Hsuan-ch'eng. The surface of this type of paper was said to be as fine as the membrane of an egg and as pure and resilient as jade. Exceptionally thin and lustrous, it was regarded in the Sung dynasty as the finest of all papers.(20061206)
參考書目 何炎泉,〈宋四家真蹟 冊 宋蔡襄書尺牘〉,收入余佩瑾主編《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12),頁152-153。

關聯文物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