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管道昇書孝經 卷 管道昇 , 21.9x272.8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419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書00041900000
品名 元管道昇書孝經 卷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分類 法書
作者 管道昇
書體 楷書
創作時間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孝經。(第一則)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閒居。曾子侍側。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第二則)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後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第三則)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第四則)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怨惡。行滿天下無口過。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第五則)士章第五。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第六則)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七則)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尊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第八則)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侮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菑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第九則)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而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第十則)紀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第十一則)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第十二則)廣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寡(應作眾)。此之謂要道也。(第十三則)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敬(應作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第十四則)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第十五則)諫爭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第十六則)感應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第十七則)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八則)喪親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月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躃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女孝經。(第一則)開宗明義章第一。曹大家閒居。諸女侍坐。大家曰。昔者。聖帝二女有孝道降於媯汭。卑讓恭儉。思盡婦道。賢明多智。免人之難。汝聞之乎。諸女退位而辭曰。女子愚昧。未嘗接大人餘論。曷得以聞之。大家曰。夫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多聞闕疑。可以為人之宗矣。汝能聽其言。行其事。吾為汝陳之。夫孝者。廣天地。厚人倫。動鬼神。感禽獸。恭近於禮。三思後行。無施其勞。不伐其善。和柔貞順。以明孝慈。德行有成。可以無咎。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之謂也。(第二則)后妃章第二。大家曰。關雎。麟趾。后妃之德。憂在進賢。不淫其色。朝夕思念。至於憂勤。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后妃之孝也。詩云。鼓鐘於宮。聲聞於外。(第三則)夫人章第三。居尊能約。守位無私。審其勤勞。明其視聽。詩書之府。可以習之。禮樂之道。可以行之。故無賢而名昌。是謂積殃。德小而位大。是謂嬰害。豈不誡歟。靜專動直。不失其儀。然後能和其子孫。保其宗廟。蓋夫人之孝也。易曰。閑邪存其誠。德博而化。(第四則)邦君章第四。非禮教之法服。不敢服。非詩書之灋言。不敢道。非信義之德行。不敢行。欲人不聞。勿若不言。欲人不知。勿若不為。欲人不傳。勿若不行。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祭祀。蓋邦君之孝也。詩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第五則)庶人章第五。為婦之道。分義之利。先人後己。以事舅姑。紡績裳衣。社賦蒸獻。此庶人妻之孝也。詩云。婦無公事。休其蠶織。(第六則)事舅姑章第六。女子之事舅姑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之者禮也。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禮信立而後行。詩云。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第七則)三才章第七。諸女曰。甚哉。夫之大也。大家曰。夫者。天也。可不務乎。古者女子出嫁曰歸。移天事夫。其義遠矣。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而人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防閑執禮。可以成家。然後先之。以汎愛君子。不忘其孝慈。陳之以德義。君子興行。先之以敬讓。君子不爭。道之以禮樂。君子和睦。示之以好惡。君子知禁。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第八則)孝治章第八。大家曰。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遺卑幼之妾。而況於娣姪乎。故得六親之懽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於雞犬。而況於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懽心。以事其夫。理閨者。不敢失於左右。而況於君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禍亂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第九則)賢明章第九。諸女曰。敢問婦人之德。無以加於智乎。大家曰。人肖天地。負陰抱陽。有聰明賢哲之性。習之無不利。而況於用心乎。昔楚莊王晏朝。樊女進曰。何罷朝之晚也。得無倦乎。王曰。今與言(點去)賢者言樂。不覺日之晚也。樊女曰。敢問賢者誰歟。曰。虞丘子。樊女掩口而笑。王怪。問之。對曰。虞丘子賢則賢矣。然未忠也。妾幸得充後宮。尚湯沐執巾。櫛備掃除。十有一年矣。妾乃進九女。今賢於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妾知妨妾之愛。奪妾之寵。故不敢以私蔽公。欲王多見博聞也。今虞丘子居相十年。所薦者。非其子孫。則宗族昆弟。未嘗聞進賢。而退不肖。可謂賢哉。王以告之。虞丘子不知所為。乃避舍露寢。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遂立為相。夫以一言之智。諸侯不敢窺兵。終霸其國。樊女之力也。詩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又曰。辭之輯矣。人之洽矣。(第十則)紀德行章第十。大家曰。女子之事夫也。纚笄而朝。則有君臣之嚴。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報反而行。則有兄弟之道。受期必誠。則有朋友之信。言行無玷。則有理家之度。五者備矣。然後能事夫。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殆。為下而亂則辱。在醜而爭則乖。三者不除。雖和如琴瑟。猶為不婦也。(第十一則)五刑章第十一。大家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妒忌。故七出之狀。標其首焉。貞順正直。和柔無妒。理於幽閨。不通於外。目不㺄旬色。耳不留聲。耳目之欲。不越其事。蓋聖人之教也。汝其行之。詩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第十二則)廣要道章第十二。大家曰。女子之事舅姑也。竭力而盡禮。奉娣姒也。傾心而罄義。撫諸孤以仁。佐君子以智。與娣姒之言信。對賓侶之容敬。臨財廉取與讓。不為苟得。動必有方。貞順勤勞。勉其荒怠。然後慎言語。省嗜欲。出門必掩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送兄弟不踰於閾。此婦人之要道。汝其念之。(第十三則)廣守信章第十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剛柔。天地之始。男女夫婦。人倫之際。故乾坤交泰。誰能間之。婦地夫天。廢一不可。然則丈夫百行。婦人一志。昔楚昭王出遊。留姜氏於漸臺。江水暴至。王約迎夫人必以符合。使者倉卒。遂不請行。姜氏曰。妾聞貞女義不犯約。勇士不畏其死。妾知不去必死。然無符。不敢犯約。雖行之必生。無信而生。不如守義而死。會使者還取符。則水高臺沒矣。其守信也如此。汝其勉之。(第十四則)廣揚名章第十四。大家曰。女子之事父母也孝。故忠可移於舅姑。事姊妹也義。故順可移於娣姒。居家理。故理可聞於六親。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第十五則)諫諍章第十五。諸女曰。若夫廉貞孝義。事姑敬夫。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婦從夫之令。可謂賢乎。大家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昔者周宣王晚朝。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宣王為之夙興。漢成帝命班婕妤同輦。婕妤辭曰。妾聞三代明王。皆有賢臣在側。不聞與嬖女仝乘。成帝為之改容。由是觀之。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不陷於不義。夫有諍妻。則不入于非道。若但從夫之令。又焉得為賢乎。詩云。猷之未遠。是用大諫。(第十六則)胎教章第十六。大家曰。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古者婦人姙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第十七則)母儀章第十七。大家曰。夫為人母者。明其禮也。和之以恩愛。示之以嚴毅。動而合禮。言必有經。男子六歲教之數與方名。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習之以小學。十歲從以師焉。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不有私財。立必正方。耳不傾聽。使男女有別。遠嫌避疑。不同巾櫛。女子七歲教之以四德。其母儀之道如此。詩云。教誨爾子。式穀似之。(第十八則)舉惡章第十八。諸女曰。婦道之善。敬聞命矣。小子不敏。願終身以行之。敢問古者亦有不令之婦乎。大家曰。夏之興也以塗山。其滅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莘氏。其滅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大任。其滅也以褒姒。此三代之王。皆以婦人失天下。身死國亡。而況於諸侯乎。況於卿大夫乎。況於庶人乎。由是觀之。婦人起家者有之。禍於家者亦有之。至於陳御叔之妻夏氏。殺三夫。戮一子。弑一君。走兩卿。喪一國。蓋惡之極也。夫以一女子之身。破六家之產。吁可畏哉。若行善道。則不及於此矣。大德九年(西元一三0五年)三月上浣。天水管道昇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1.9x272.8
隔水一 9.6
隔水二 9.9
拖尾 21.9x18.5
隔水三 8.4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拖尾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王世貞 拖尾 隆慶改元八月天弢居士王世貞識 行書 自古以書名家。迄今亦不多人。況笄禕者流。衛夫人以下屈指猶稱為難。非管道昇歟。是卷乃書孝經。檇李項子京所藏也。筆法端潤。極有好致。全師曹娥。而具有河南遺意。如美女嬋娟。不勝羅綺之態。道昇有盛名江左。而更亞於子昂。是書超乎上乘矣。具法眼者鑒之。隆慶改元八月天弢居士王世貞識。
印記: 王元美印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賞之寶
鑑藏寶璽 養心殿鑑藏寶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 墨林
收傳印記 子孫寶之
收傳印記 項元汴印
收傳印記 項墨林父祕笈之印
收傳印記 墨林(重一。一半印)
收傳印記 項氏子京
收傳印記 橘隱
收傳印記 文祥
收傳印記 䗶屐齋
收傳印記 大覺
收傳印記 竹素園
收傳印記 李甡印
收傳印記 艶雪齋
收傳印記 句吳顧仲氏玄言鑑定
收傳印記 中和
收傳印記 太僕主簿(半印)
收傳印記 永寶
收傳印記 墨興
收傳印記 □□堂
收傳印記 儒脩
收傳印記 蔣元隆印
收傳印記 夢無道人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下冊,頁541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4
內容簡介(中文) 「孝經」一書乃孔子為曾子陳述孝道精義的著作,共分十八章。本幅以小楷書之,後幅並附女孝經。筆法端秀,拖尾王世貞跋中提及此書師法曹娥碑,並具唐褚遂良之筆意。 舊傳為管道昇所作。管道昇(西元一二六二-一三一九年),字仲姬,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妻。書牘行楷,與孟頫幾不可辨。善畫墨竹梅蘭,亦工山水、佛像。
內容簡介(英文)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s a text in eighteen chapters by Confucius, elucidating the essence of virtue and filial piety for his disciple Tseng-tzu. In this work, the calligraphy has been done in standard script, and the Women's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has been appended. The brushwork is elegant and regular, and, as mentioned in the colophon by Wang Shih-chen (1526-1590), the style follows that of the Ts'ao-e stele and incorporates elements of the style of Ch'u Sui-liang (596-658). Traditionally, this work has been attributed to Kuan Tao-sheng (style name Chung-chi), a native of Wu-hsing, Chekiang. The wife of the famous artist Chao Meng-fu, the running and standard scripts of the two are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Kuan Tao-sheng excelled at painting orchids, plum blossoms, and bamboo in monochrome ink, as well as depicting landscapes and Buddhi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