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繪畫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畫000288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
作品號 | 故畫00028800000 | |
品名 |
元王蒙秋山草堂圖 軸 Cottage on an Autumnal Hill |
|
分類 | 繪畫 | |
作者 | 王蒙;Wang Meng | |
數量 | 一軸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123.3x54.8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王蒙 | 本幅 | 秋山草堂(篆書)。黃鶴山中樵者王子蒙為□□畫于淞峰書舍。 | 楷書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御題 | 行書 | 静看黃鶴山樵畫。神蘊錦里高人詩。兩行秋樹紅復綠。獨拔中峰参且差。意行水宿皆適性。谷粒坊芹可樂飢。茆檐把卷何為者。此間奚必重題詞。乾隆御題。 | |
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 ||||||
題籤 | 清高宗 | 題籤 | 王蒙秋山草堂圖。妙品上上。 | |||
印記: 御賞、內府書畫之寶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
鑑藏寶璽 | 石渠定鑑 | |
鑑藏寶璽 | 寶笈重編 | |
鑑藏寶璽 |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樂壽堂鑑藏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鑑賞 | |
鑑藏寶璽 | 無逸齋精鑑璽 | |
收傳印記 | 項元汴印 | |
收傳印記 | 墨林祕玩 | |
收傳印記 | 神奇 | |
收傳印記 | 神游心賞 | |
收傳印記 | 項子京家珍藏 | |
收傳印記 | 墨林山人 | |
收傳印記 | 項墨林鑑賞章 | |
收傳印記 | 子京父印 | |
收傳印記 | 香巖居士 | |
收傳印記 | 項子京氏 |
主題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山水 | 秋景 | ||
次要主題 | 建築 | 房舍 | ||
次要主題 | 船 | 篷舟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孩童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
其他主題 | 器用 | 耕織漁獵 | 漁 | |
其他主題 | 器用 | 傢俱(屏風)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籬笆、圍牆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楊柳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漁夫、船夫 | 漁夫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高士(士人、隱士) | ||
其他主題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細目】 |
皴法 | 披麻皴 | |
苔點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第五冊,頁2780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212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五冊,頁1-2 | |
參考書目 | 1.林莉娜,〈元王蒙秋山草堂圖〉,收入林莉娜編,《秋景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十月初版),頁70-71。 2.蔣復璁,〈王蒙秋山草堂圖〉,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元四大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二版,1984年三版),頁68-69。 3.李霖燦,〈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斷代研究〉,《故宮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1978年冬),頁25-40。 | |
內容簡介(中文) | 王蒙(西元一三○八—一三八五年),吳興人,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孟頫外孫,畫得趙氏法而能自立面目,為元四大家之一。 一溪兩岸,林木相錯,遠近之間,極得掩映之妙。林間屋宇相銜,男女作息,雖不求形似,而有一種山林森爽之氣,乃刻削形容者所不能至。背山綿延遠去,衰蘆野艇,疏林小屋,橫亘其間,真有一望無盡之概。通幅筆墨雅淡,設色極精,靜穆之中,覺其古厚而明淨。 | |
內容簡介(英文) | Wang Meng (style name Shu-ming and sobriquet Shan-ch'iao) was a native of Wu-hsing, Chekiang. The grandson of the famous artist Chao Meng-fu (1254-1322), he successfully absorbed the style of his grandfather yet was able to develop his own, eventually becoming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asters of the Yuan. The near and far shores of a tree-lined stream echo each other in this painting. Buildings can be seen among the trees where figures rest. This painting, even though the artist did not seek to create a sense of formal likeness, is imbued with luxuriant vegetation and a feeling of leisure. Mountains reach out to the far distance. Withered reeds, outing boats, leafless trees, and tiny houses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seemingly unlimited landscape. The artist's handling of ink is refined and elega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s is fine and delicate. The calm of the work suggests an air of archaism and pur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