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張若澄畫葛洪山居圖 軸 張若澄;Zhang Ruocheng , 168.3x75.1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2677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畫00267700000
品名 清張若澄畫葛洪山居圖 軸
Residing at Ge Hong Mountain
分類 繪畫
作者 張若澄;Zhang Ruocheng
數量 一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168.3x75.1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張若澄 本幅 葛洪山圖。臣張若澄奉勅恭繪。 楷書
印記: 臣澂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庚午(西元一七五0年)春二月。御題。 行書 攬轡官郵度滱水。遙峰西北矗翠紫。問名云是葛洪山。山固奇哉名亦美。欲往遊之虞豁險。況復紆途七十里。内廷供奉屬車隨。六法曾參識畫旨。嘉陵乘傳有往例。攜稿以歸傳其似。數日丹青結撰成。直移仙境來窗几。隆崇壇曼倚天雄。厜㕒翠崿拔地起。盤中草木冬不凋。埭上藥花春正蕊。瀏蒞卉歙會五音。閜砢偨池殫眾技。得路原從滴水堂。似限塵踪一為洗。蘋果瓦窑隨俗稱。石磴無勞攀迤邐。進步始至下清虛。已若身居天半矣。過此崎嶇迥倍前。疑惟鳥翔猿踔爾。道藏閣據上清虛。冷空天風雙竦峙。淙潺乳竇浴丹泉。老君爐在空巖裏。絕頂乃達聖母宮。翠栢紅牆扶㠑崣。不殊清蹕訪丹邱。拍肩笑有洪佳子。我聞稚川求勾漏。胡乃水碧煉於此。雲中雞犬渺何方。竈側刀圭儼可指。若澄筆仗素所知。此圖特妙得神髓。靈區陶鑄有是乎。會見雲煙蓊左紙。乾隆庚午(西元一七五0年)春二月。御題。
印記: 乾、隆
題跋 張若澄 本幅 臣張若澄恭和 楷書 太行西來驥奔水。日映千山萬山紫。中春天氣譪晴暄。雲物風烟弄清美。翠華問俗事時巡。覽古來經堯母里。頃禮清涼轉法華。如如默契文殊旨。巖花澗草入宸章。慧日重明相指似。更聞葛令有丹臺。敕貌仙山置綈几。小臣槖筆探幽奇。攊馬蕭蕭中夜起。昏黑微聞粥鼓聲。空香不辨琪花蕊。百靈惝怳露光怪。蔓壑支峰爭獻技。冷冷山溜漱鳴玉。俗狀塵容一時洗。清虛上下亘層霄。九曲穿珠行迤邐。攀蘿附葛到巔頂。粉本丹青真陋矣。愧無妙筆狀林巒。刻畫殊慚唐突爾。九天何幸寵鴻篇。泉動濤瀾山矗峙。頓令僻壤發榮光。長虹夜燭幽巖裏。大同應詔寫嘉陵。培塿安能望㠑崣。仰承援古證今兹。百世銜榮到孫子。自叨侍從歷燕晉。見見聞聞異前此。粉墨難傳雲壑姿。妙喻由來外絃指。夢落烟霞豁胸臆。感深雨露填心髓。永與山靈戴主恩。盛事千秋光繭紙。臣張若澄恭和。
印記: 若、澄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鑑藏寶璽 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 寶笈重編
鑑藏寶璽 御書房鑑藏寶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山水 名勝 葛洪山
其他主題 建築
主要主題 建築 寺廟 道觀
其他主題 建築 籬笆、圍牆 圍牆
其他主題 山水 山徑
其他主題 樹木 寒林.枯樹 枯樹
其他主題 樹木
主要主題 建築 齋館 葛洪山諸景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工筆
寫意
皴法
皴法 披麻皴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第四冊,頁2230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113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二冊,頁231-232
內容簡介(中文) 張若澄,若靄弟。清安徽桐城人,乾隆乙丑(一七四五)進士。字鏡堅、鏡壑,一字鍊雪,亦善畫梅,工翎毛。 本圖為記遊寫景。整幅畫的構圖,充塞滿紙,除天空外,已無餘白。每一座山又以實景的名稱用八分書標名。山石皴法相當細緻,屬於王蒙一系。設色也很雅麗,山阜雖多累積而成,卻無擁擠之感。
內容簡介(英文) Ko-hung’s Mountain Dwelling Chang Jo-ch’eng (1722-1770) Ch’ing Dynasty The brother of Chang Jo-ai, Chang Jo-ch’eng (style name Ching-chien, Ching-pi, and Lien-hsueh) was a native of T’ung-ch’eng, Anhwei. He received the chin-shih civil service degree in 1745 and was a skilled painter of plum blossoms and birds. The painting is a record of Chang’s travels and the scenery he experienced. Compositional forms completely fill the paper and white areas are minimal. Each peak is identified by an inscription at its base. Mountains and rocks are given volume by the use of rich, fine texture strokes in the manner of Wang Meng. The use of color is beautiful and elegant. Although the mountains are complexly layered, the artist has avoided the appearance of overcrowding.
參考書目 何傳馨,〈清張若澄畫葛洪山居圖 軸〉,收入《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10),頁283。
參考書目 許文美,〈清張若澄畫葛洪山居圖 軸〉,收入《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06),頁102-105、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