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書法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書000252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more... | |
作品號 | 故書00025200000 | |
品名 | 元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 冊 | |
分類 | 法書 | |
作者 | 趙孟頫;鮮于樞 | |
數量 | 一冊:八開(本幅四開四幅;後副葉四開) | |
作品語文 | 漢文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一 | 28.3x44.6 | |
本幅二 | 28.2 x42.4 | |
本幅三 | 24.5 x45.5 | |
本幅四 | 26.9 x53.6 | |
後副葉一 | 27.2 x55 | |
後副葉二 | 27.2 x35.6 | |
後副葉三 | 30.5 x39.8 | |
後副葉四 | 30.5 x41.8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紙 | |
後副葉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題跋 | 上官伯圭 | 後副葉一 | 鄱陽上官伯圭父 | 草書 | 書法晉唐以下日壞。宋惟米元章一人。能行書耳。今國初有吳興趙子昂以字行。初學六朝人。書法名世。後官進至學士。人往往求書丹碑碣者眾。方退取孫過庭。李北海。張從申。蘇靈芝輩字體。雜書之。獨不甚草書。太常典簿鮮于伯幾父。中原人。寓居錢塘。閑於行草。楷不多見。與子昂齊名一時。今觀前子昂報伯幾常州張治中家藏虞永興枕臥帖。筆意清峭。及論裴行儉褚遂良虞世南書選譜草字雜體一帖。故作唐人書法。良有意焉。又後帖報友人京師所觀諸法書名畫。又復六朝紙尾問訊及伯幾。意不特報書畫。欲使見近書何如耳。伯幾後一帖。獨論張長史懷素高閑草書之妙。末云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亦譏子昂草書之不及己也。二公作詩(缺二字)好古博雅。厚善且密。可謂同志之友。至於論書法。各宗其長。頡頏當世。如林下秋風。令人可愛復可畏也。不審清權仙翁存日。怡賞之際。曾參二公此意否。清權翁乃廬山人。其徒同叟李君。至治癸亥秊(西元1323年)夏。觸暑攜此卷。同南唐李庭珪墨過我。就磨李墨題之後。鄱陽上官伯圭父。 | |
印記: 伯圭 | ||||||
題跋 | 道士清權 | 後副葉二 | 清權齋書 | 行楷書 | 前三帖趙子昂論書畫。後一帖鮮于伯幾論草書。桓大司馬每請顧長康羊欣評書畫。竟夕忘疲。老兵亦爾。後山先生有云。晚知書畫真有益。却嘆歲月來無多。余藉此自怡。未嘗不自慨也。清權齋書。 | |
印記: 清、權 | ||||||
題跋 | 薛羲 | 後副葉二 | 上清外史薛羲謹題 | 行楷書 | 子昂承旨與伯幾太常。論書畫共四帖。皆大德年間所寫。今為二妙也。上清外史薛羲謹題。 | |
印記: 上清外史 | ||||||
題跋 | 鄧宇 | 後副葉二 | 鄧宇觀于三山鄭居貞之寓軒 | 楷書 | 鄧宇觀于三山鄭居貞之寓軒。 | |
印記: (一印漫漶不識) | ||||||
題跋 | 董其昌 | 後副葉三 | 壬寅(西元1602年)長至後五日。董其昌。 | 草書 | 吳興書。少有師褚登善者。此前二幅似之。又所報燕京奇畫。是孫過庭法也。鮮于伯幾評書。天真爛熳。盡力與吳興敵者。是皆可傳也。今日過敬韜兄。出此相視。因借歸摹之鴻堂帖中。并題。壬寅(西元1602年)長至後五日。董其昌。 | |
題跋 | 陳繼儒 | 後副葉四 | 陳繼儒題 | 草書 | 榮祿碑版文。法顏平原李北海。尺牘純用二王。獨此卷與鮮于困學論書畫。皆以褚河南哀冊行之。一洗生平本色。困學論張長史帖。亦不復類鮮于家書。兩公於墨苑中小游戲。不無摩壘血戰之意。榮祿得伯幾書。輒以己書易之。付之烈焰曰。此子定掩吾名。有衛夫人妬泣然。不可謂鮮于之知己也。偶過敬韜綠陰古石間。出此相眎。漫記數記(當作語)。此日不虛擲矣。陳繼儒題。 | |
印記: 眉公、雪堂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
鑑藏寶璽 | 養心殿鑑藏寶 |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鑑賞 | |
鑑藏寶璽 | 無逸齋精鑑璽 | |
收傳印記 | 水簾洞道士(重二) | |
收傳印記 | 箕子之裔 | |
收傳印記 | 鮮于 | |
收傳印記 | 虎林隱吏(重一) | |
收傳印記 | 薛玄卿印(重三) | |
收傳印記 | 游心古道(重二) | |
收傳印記 | 張坤厚印(重三) | |
收傳印記 | 真佑(重三) | |
收傳印記 | 繡山(重二) | |
收傳印記 | 洪章(重一) | |
收傳印記 | 洪厓子章(重一) | |
收傳印記 | 張氏伯元(重三) | |
收傳印記 | 留伯全印(重一) | |
收傳印記 | 林阿士衡(重三) | |
收傳印記 | 白雪巢圖書印(重四。其一殘損) | |
收傳印記 | 張氏志德(重三。其一半印) | |
收傳印記 | 灌湘(重二) | |
收傳印記 | 湖海偉觀(重三) | |
收傳印記 | 格齋圖書 | |
收傳印記 | 李建印信(重一) | |
收傳印記 | 鄭桓之印(重一) | |
收傳印記 | 河東司徒世家 | |
收傳印記 | 鄭氏居貞 | |
收傳印記 | 二十四喦人李又玄同叟信(重六。其五半印) | |
收傳印記 | 宋犖審定(重七) | |
收傳印記 | 商丘宋氏收藏圖書 | |
收傳印記 | (三半印不識)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上冊,頁471-472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頁227-231 | |
參考書目 | 1.何傳馨,〈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收入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初版),頁300-301。 2.何傳馨,〈大汗的世紀 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故宮文物月刊》,第223期(2001年10月),頁17-18。 3.何傳馨,〈元鮮于樞論張旭懷素高閑草書〉,收入何傳馨編,《書法之美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五月初版一刷),頁77。 4.何傳馨,〈大汗的世紀 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故宮文物月刊》,第223期(2001年10月),頁18-19。 | |
內容簡介(中文) | 趙孟頫(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人。宋宗室後裔,入元後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工書善畫,冠絕一時。其行書直追二王,深得晉人風範神韻,為元代書壇領袖。本次選展兩開,其一為告知鮮于樞張冶中藏有唐虞世南〈枕臥帖〉;其二是抄錄《新唐書》〈裴行儉傳〉有關裴氏書法成就的文字。體勢清新俊逸,行筆圓韻流暢,乃趙書中精好之作。選自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 | |
內容簡介(英文) | Chao Meng-fu (native to Wu-hsing) was a Sung imperial descendant and appointed under the Yuan as a Hanlin Academician. Unparalleled a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t the time, his running script goes back to the Two Wangs (Wang Hsi-chih and Wang Hsien-chih), reaching the spirit of Chin styles as he led Yuan calligraphy circles. In the two leaves from an album by Chao and Hsien-yu Shu chosen for this exhibit, one is a note to Hsien-yu about Yu Shih-nan’s “Chen-wo” work in Chang Chih-chung’s collection. The other is a copy from “Biography of P’ei Hsing-chien” in New History of the T’ang about P’ei’s achievements in calligraphy. The characters here are brisk and lofty, the brushwork rounded and fluent, making them great works of Chao’s calli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