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牟益擣衣圖 卷 牟益;Mou Yi , 27.1x266.4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0999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畫00099900000
品名 宋牟益擣衣圖 卷
Preparing Clothes
分類 繪畫
作者 牟益;Mou Yi
數量 一卷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7.1x266.4
前隔水 28x11.8
後隔水 27.3x12.1
拖尾 27.3x564.2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前隔水
後隔水
拖尾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牟益 拖尾 嘉熙庚子良月既望。蜀客牟益德新書。 行書 右謝惠連擣衣詩五言十二韻。曲盡閨闈婉𡡗動息矉伸之態。意韻萬千。妙在言外。詠歎不已。因取周昉美人。稍加位置。畫為橫卷。思短筆拙。雖不足以形容謝詩妙處。若曰模章寫句。亦自謂得其仿佛。顧年踰耳順之三。疲敝精神。尚爾兒戲。良可憫笑。志之所好。自忘其勞。不知視苦身疾作。務積而不能用。與夫夜以繼日。思慮善否者。其為樂果何如。得之果惡乎在。寓目者毋徒議筆墨之工拙。試與共商榷之。嘉熙庚子良月既望。蜀客牟益德新書。
作者款識 牟益 拖尾 行書 戊戌春。寓鄱陽安國僧舍。嘗作此圖。積日月而後成。雖不自以為奇。念為之勤。非知音不妄出。後二年。攜至豫章。遂歸連帥文昌吳公。是歲秋。館于東湖董良史圃中。復為此紙。視前增人十。樹四。砧杵之上。又加屋焉。始題數語於後。聊披閱以自娛。良史既見。有欲得之色而不言。僕曰。子欲之乎。曰是所欲而不敢請。僕曰。子以我為難乎。嬉戲鄙事。取之於己(原書我)而不竭者。於朋友又何難。遂舉以遺之。良史好古博雅。藏書萬卷。古玩名帖。羅列几格。乃欲以此圖錯置其間。猶肆筵設席。水陸畢陳。而山肴野蔌。尚所不棄。竊喜小道獨有所偶。於是載書。
題跋 董史 本幅 史書 行書 謝惠連擣衣詩。衡紀無淹度。晷運倐如催。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夕陰結空幕。宵月皓中閨。美人戒裳服。端飾相招攜。簪玉出北房。鳴金步南階。(此字脫)。櫩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衣。盈篋自余手。幽緘候君開。腰帶准疇昔。不知今是非。款。史書。
印記: 董氏適適堂奇蹟、書帷寶繪、洪董良史、董史祕玩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首夏御題於長春書屋即用圖間謝恵連擣衣詩韻兼效其體。 行書 凉飈颯蕭瑟。節序忽已催。絡緯吟露莎。鵯鶋棲夜槐。佳人未忍眠。顰眉黯如啼。舉首見明月。攬衾對空閨。憶遠各呻吟。命侣聊招攜。尺素出文笥。平砧列閒階。女伴強笑言。黙喻中懐哀。長短准舊度。袗襲别新題。不裁雙鴛鴦。留待君予歸。王風咏執簧。七月廑授衣。圖史堪起予。往復卷更開。髙咏恵連詩。遑問學歩非。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首夏御題於長春書屋即用圖間謝恵連擣衣詩韻兼效其體。
印記: 雲霞思、乾、隆、幾暇臨池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次韻再題次韻再題。時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和月七日。。時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和月七日。 行書 溶溶凉露濕庭阿。雙杵悲聲散綺羅。暖殿忽思同展玩。頓教霑漬淚痕多。獨旦凄其賦錦衾。横圖觸景痛難禁。江邨題句真清絶。急節曽悲樹下砧。 沼宫靄靄女桑低。盆手曽三玉腕提。盛典即今成往蹟。空憐蠶月冷椒閨。昔曽用謝惠連韻題此圖巻端。毎讀巻尾髙士奇所題三絶句及識語。感其意而悲之。重爲檢閱。則宛然予意中事矣。夫人雖貴賤不同。其爲倫常之情則一也。觸景傷神。次韻再題。時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清和月七日。
印記: 宸翰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甲戌(西元一七五四年)寒食節前一日值孝賢皇后忌辰。追念前徽。撫懷節序。悲不自已。載展是卷距戊辰舊題又星霜七易。披圖觸緒。繭館猶新。用寫傷情。仍賡舊韻。御筆。 行書 鴻龍運玉斗。紀序相嬗催。新烟引緑榆。兔目吐髙槐。邇日頻望雨。愁卜桑鳩啼。孰謂斷魂節。憶昔别椒閨。東巡禮岱宗。鳳翣聊相擕。大故遭登舟。銀漢不可階。兹辰值忌辰。慼慼余懷悲。遣緒展斯圖。圖間有舊題。傳神擅老牟。宛似秋氣歸。佳人閙掃粧。相聚擣寒衣。即今重織維。親蠶館復開。何當盆手三。愴念前人非。甲戌(西元一七五四年)寒食節前一日值孝賢皇后忌辰。追念前徽。撫懷節序。悲不自已。載展是卷距戊辰舊題又星霜七易。披圖觸緒。繭館猶新。用寫傷情。仍謝舊韻。御筆。
印記: 中和、染翰
題跋 拖尾 閒中 行書 蟲聲日夜戒衣裘。(山谷)。鐵馬追風塞草秋。(東坡)。默默此時誰會得。(荊公)。畫成應遣一生愁。(司馬公)。右集句一首。閒中。
題跋 曾鼎 拖尾 曾鼎 行書 隙月漏微光。涼聲入衣早。銀漢迴碧波。白露下秋草。深閨美人思流年。感此煢煢那得眠。鳴環緩步踏幽影。畫欄斜倚雙蟬娟。鸐關音信經年絕。帶綰同心向誰說。并刀旋翦製寒衣。數尺纖書淚成血。良工善得詩家情。筆端描寫逾丹青。至今流落在人手。展翫尤為人所稱。嗟哉男兒有身當報國。共期百歲全令德。功成名就歡相逢。莫為搗衣空歎息。曾鼎。
題跋 黃榘 拖尾 黃矩 行書 佳人何事搗寒衣。和淚裁縫欲寄誰。惆悵愁隨霜葉墜。丁東聲襍草蛩悲。九秋風露難成夢。萬里關山有所思。一段閑情誰解得。淒涼都付畫兼詩。唐王右丞能詩善畫。東坡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然而世不多見。惟輞川圖陽關圖有之。千百年來。士大夫學詩畫者。多倣其意。惜乎知此者不知彼。知彼者不知此。得於此者失於彼。得於彼者失於此。求其兼美者。百不一二。吁。此無他。能得詩畫三昧者。乃可與言也。今觀牟祈德新所繪搗衣圖。蓋摹江左謝惠連詩意。其風簷月席。煙露草虫之情。閨房簪珥之態。皆含蓄在(原書多)圖內。非特描寫形容以為工者。真所謂畫中有詩者也。使小謝復生而見之。必賞其能為之傳神云。內弟子昌。自其聶氏故居攜歸城東別館。蓋藏其家已三世矣。後人宜寶之。黃榘。
印記: 體方、治世之音、江上清風
題跋 黃慶 拖尾 時洪武初元中秋日良識。 楷書 余生平愛古人畫。追憶先人所藏。悉燬於壬辰之變。可痛惜哉。兵定之後。余深有以述前志。又值困頓之餘。弗盡如願。雖間得二三。殊無絕筆。獨此卷得之豫章夏氏之三友堂。前太守曹公仲修。嘗撫卷翫嘆而謂余曰。慎勿視其簡淡而輕棄焉。畫史尤工於詩文者也。觀其摹章寫句。曲盡幽閨情態。亦已至矣。想當下筆之初。心融神會。用意豈淺淺哉。時洪武初元中秋日良識。
題跋 黃慶 拖尾 洪武辛未夏。黃慶書。 楷書 履道藏其父仲善所跋搗衣圖。未書于卷。而謫居遼東。履道珍藏不敢失墜。余在泮。求為書之。余嘉其志。故特書于卷後。若履道可謂知所愛矣。洪武辛未夏。黃慶書。鈐印二。黃太宇氏。湖陰釣徒。
印記: 黃太宇氏、湖陰釣徒
題跋 搢紳 拖尾 搢紳書 草書 妙畫又善文。自王右丞蘇內翰來。寥寥矣。此牟祈畫。有識語甚佳。其人大宋一奇士。無大名位。可惜。此畫則王蘇不如矣。是可寶也。視公麟七月圖皆民事。髣髴哉。搢紳書。
題跋 習韶 拖尾 奉議大夫兵部郎中廬陵習韶書 草書 池塘春水已生魚。門外飛花點石渠。惆悵東風(點去)近來無過雁。一簾香雨搗衣圖。奉議大夫兵部郎中廬陵習韶書。
印記: 習韶、尚庸之印、文章公器、虛菴、天與人文
題跋 張峻 拖尾 時永樂廿年。龍集壬寅。秋七月中元日。後學秀峰張峻識并書。 行書 落葉蕭蕭風露涼。深閨感此搗衣裳。三邊夢斷雲連海。雙杵敲殘月滿床。聲雜候蟲秋慘切。愁隨更漏夜添長。縫成不怕關山阻。惆悵憑誰遠寄將。右搗衣圖一卷。乃牟祈德新所畫。曲盡閨房簪珥之態。皆妙絕一時。信名筆也。昔藏於城南聶履道之家。當時以為至寶。至其子子昌。與益勤善。乃以此卷贈之。暇日俾余題識。余觀此圖。妙在意外。固不容論。而又復覩諸先達之雄文鉅篇。播之詠歌。發揮之至矣。奚庸贅辭。因其請之數。固不容默喙而已也。遂掇拾陳腐。執筆惶悚。所謂持布鼓過雷門。正謂此也。時永樂廿年。龍集壬寅。秋七月中元日。後學秀峰張峻識并書。
印記: 齊岳之章、清河世家、玉壺秋水、古齋圖書、珊瑚玉樹交枝柯
題跋 高士奇 拖尾 康熙辛未閏七月朔日。題於信天巢。并書。看書者維揚顧書宣。同郡王赤抒。大兒元受。江屯?抱瓮翁高士奇。 行書 玉鋪皎月移秋陰。老槐葉脫孤螿吟。閒庭露冷夜涼入。美人相對鳴秋砧。宮眉倒暈出新樣。晚妝鬧掃橫珠簪。風絃露索響寂歷。雙杵宛中宮商音。暗泉石竇聽決決。金戈鐵馬來駸駸。愁多力少斷復續。可憐驚起雙棲禽。摒當次第入筐篋。鈎縚緜密親縫紝。燈光香灺黯無語。羅屏斜展檐櫳深。小謝詩篇老牟畫。等閒寫出璇閨心。騰聲傳寶自南宋。年將五百留至今。春窗日嫩一披卷。恍如秋夜天橫參。幽噫怨亂百感作。移人那減雍門琴。幸我心無不平事。否則懭悢添胸襟。團窠細錦密包褁。對客誇比雙南金。康熙辛未閏七月朔日。題於信天巢。并書。看書者維揚顧書宣。同郡王赤抒。大兒元受。江邨抱瓮翁高士奇。
印記: 士奇、高澹人
題跋 高士奇 拖尾 江邨再題 行書 暮春題此詩後。臥病累月。新秋乘曉涼書之。流光忽忽。漸授衣時矣。良可嘆夫。江邨再題。
印記: 高詹事
題跋 高士奇 拖尾 江村獨旦翁高士奇 行書 一鈎(纖字點去)新月離纖阿。露冷雲屏掩越羅。打叠縑緗寒計早。花間蟋蟀漸聲多。早秋涼氣拂衣衾。病骨凌晨苦不禁。誰更碧梧高樹下。舊裳重浣試清砧。迢迢碧漢玉繩低。雙杵含情手懶提。對此更添他日恨。遠行裁剪斷深閨。不閱此卷三年矣。甲戌秋七月四日。輕陰微涼。坐簡靜齋盆蘭側展觀。重題三斷句。回憶山荊在日。服食起居。皆豫為經理。今日之事。與辛未年異。所謂懭悢添胸襟也。用花嶼堂墨紫毫筆書之。付兩子輿軒珍祕。江村獨旦翁高士奇。
題跋 沈德潛 拖尾 臣沈德潛敬題 行書 秋氣入庭戶。節序將人催。叢叢綻瘦菊。瑟瑟飛古槐。彼美念遠人。於悒不敢啼。涼風尋幽幔。明月厭空閏。同心兩無?巾口口午?。素手各相攜。開笥檢舊服。把杵下閒階。彷彿女嬃砧。音響悽以哀。更為裁紈綺。錦字密緘題。畫師寫閒靜。共望征人歸。未知別後體。還稱故時衣。貞心既已傳。生面若為開。聊比東山詩。愜當誰云非。臣沈德潛敬題。
印記: 德、潛、筆沾春雨
題跋 高士奇 拖尾 庚午三月。朗潤堂重裝。 南宋牟益擣衣圖真蹟。康熙己巳九月。購於都下。壹百肆拾兩。庚午三月。朗潤堂重裝。
印記: 朗潤堂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鑑藏寶璽 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 寶笈重編
鑑藏寶璽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樂壽堂鑒藏寶
鑑藏寶璽 古希天子
鑑藏寶璽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鑑藏寶璽
鑑藏寶璽 八徵耄念之寶
鑑藏寶璽 御賞
鑑藏寶璽 稽古右文之璽
鑑藏寶璽 內府書畫之寶
鑑藏寶璽 太上皇帝之寶
鑑藏寶璽 御賞(重八)
鑑藏寶璽 稽古右文之璽(重八)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 □董氏□之記
收傳印記 董氏適適堂奇蹟
收傳印記 董史秘玩(重二。半印一)
收傳印記 書帷寶繪(重二。半印一)
收傳印記 洪董良史(半印)
收傳印記 白石山房書畫之記
收傳印記 朗潤堂印
收傳印記 古香書屋
收傳印記 高士奇(重七。半印二)
收傳印記 江村秘藏(重一)
收傳印記 澹人
收傳印記 江村草堂
收傳印記 高士奇圖書記(半印)
收傳印記
收傳印記 儀周鑑賞
收傳印記 子孫保之
收傳印記 安儀周家珍藏
收傳印記 儀周珍藏(重一)
收傳印記 朝鮮人
收傳印記 安岐之印
收傳印記 心賞
收傳印記 安氏儀周書畫之章
收傳印記 士珍
收傳印記 天逸齋
鑑藏寶璽 內府書畫之寶(重一)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人物 仕女
其他主題 人物 侍從(侍女、童僕) 侍女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花草
其他主題 花草
其他主題 草蟲
其他主題 建築 庭院
其他主題 建築 欄杆
其他主題 建築 籬笆、圍牆 圍牆
其他主題 建築 迴廊
其他主題 經史‧故事 故事
其他主題 器用 傢俱(屏風) 傢俱(屏風、簾子)
其他主題 器用 飲食器 壺、碗
其他主題 器用 耕織漁獵 織(布、剪刀)
其他主題 器用 燭台.蠟燭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白描
工筆
人物衣紋描法(粗細線條)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 (寧壽宮),第五冊,頁2730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頁64-69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六冊,頁341-352
參考書目 1.林莉娜,〈宋牟益擣衣圖〉,收入王耀庭、許郭璜、陳階晉編,《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頁126-131。 2.馬孟晶,〈牟益擣衣圖〉,收入劉芳如、張華芝主編,《群芳譜 — 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初版一刷),頁136-137。 3.劉芳如,〈宋牟益擣衣圖〉,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仕女畫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年四月初版),頁78。 4.張華芝,〈宋牟益擣衣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00期(2008年3月),頁20-21。 5.魏可欣,〈哀哀搗聲訴衷情 — 談牟益〈搗衣圖〉卷之圖與文〉,《故宮文物月刊》,第306期(2008年9月),頁40-49。 6.姜又文,〈再析Ellen Johnston Laing, "Erotic Themes and Romantic Heroines Depicted by Ch'iu Ying"一文中的《擣衣圖》及《美人春思圖》〉,《議藝份子》,第11期(2008年9月),頁9-25。
內容簡介(中文) 牟益(西元一一七八年-?),字德新,四川人。工人物畫,晚年好研究古文與篆書。此幅畫南朝詩人謝惠連(三九七-四三三)擣衣詩詩意。全卷用淡墨白描,婦女三十二人。面目豐腴,衣裙寬大,猶是唐人遺意。所畫人物樹木屋宇雜物,無一不精。眉宇之間,多有愁思之意,蓋天風漸寒,裁衣寄遠,固有懷思未能止也。
內容簡介(英文) Mou I (style-name Te-hsin) was a native of Szechuan. He excelled at figure painting. In his later years his avocations were studying ancient inscriptions and seal script calligraphy. This long handscroll illustrates the poem Making Clothes by Hsieh Hui-lien (397-433), which relates a story of women making clothes for their men away at war. In somber black and white, the entire scroll is limned in light ink in the uncolored outline (pai-miao) method. The thirty-two women depicted here reflect T'ang (618-907) ideals of beauty with their rounded faces and figures and full gowns. Their faces bear expressions of worried sadness, as if in these ever-colder days sending clothing to their faraway spouses is not enough to dispel their anxiety.
參考書目 劉芳如,〈宋牟益擣衣圖 卷〉,收入《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10),頁150-161、313-316。
參考書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宋牟益擣衣圖 卷〉,收入《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0),頁126-131。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