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高克恭雲橫秀嶺 軸 高克恭;Gao Kegong , 182.3x106.7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0229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畫00022900000
品名 元高克恭雲橫秀嶺 軸
Cloud-girdled Peaks
分類 繪畫
作者 高克恭;Gao Kegong
數量 一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182.3x106.7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鄧文原 本幅 鄧文原題 行書 往年彥敬與僕交極厚善。嘗見作畫時。真如蒙莊所謂痀僂承蜩者。蓋心手兩得。物我俱忘者也。此卷擬董元。尤得意之筆。九原不可復作矣。令人雪涕。鄧文原題。
印記: 素履齋
題跋 李衎 本幅 至大己酉夏六月。薊丘李衎題。 行書 予謂彥敬畫山水。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常欲以此告之。宦游南北。不得會面者。今十年矣。此軸樹老石蒼。明麗洒落。古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議者。其當寶之。至大己酉夏六月。薊丘李衎題。
印記: (一印模糊不辨)、息齋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甲申夏日御題 行書 廻薄氣蒸澤。淋漓潤逼人。溪頭覓津渡。雲外見嶙峋。自是大家法。能傳詩者神。小亭簷柱迥。借問待誰迎。甲申夏日御題。
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題跋 王鐸 上方褾綾 丙戌正月十三日。同汴梁張雲齋憲副觀於燕山。王鐸。 行書 高尚書畫。神氣淋漓。巍峨滋長。展曰造化從毫。天地無功。丙戌正月十三日。同汴梁張雲齋憲副觀於燕山。王鐸。
印記: 王鐸之印、煙潭漁叟
題跋 王鐸 下方褾綾 丙戌王鐸又跋。為二弟仲和憲副。時年五十五。 行書 日對此幀。如坐㶏水傍觀少室諸峰。何知人世繁華。封畺金革之事。丙戌王鐸又跋。為二弟仲和憲副。時年五十五。
印記: 王、鐸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鑑藏寶璽 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 寶笈重編
鑑藏寶璽 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樂壽堂鑑藏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鑑賞
鑑藏寶璽 無逸齋精鑑璽
收傳印記 蕉林秘玩
收傳印記 觀其大略
收傳印記 心賞
收傳印記 安氏儀周書畫之章
收傳印記 安儀周家珍藏
收傳印記 古香書屋
收傳印記 安岐之印
收傳印記 朝鮮人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山水 春景
次要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建築 房舍
其他主題 建築
其他主題 山水 溪澗、湍泉 溪澗
其他主題 山水
其他主題 建築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皴法 披麻皴
皴法 米點皴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第五冊,頁2755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169-170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四冊,頁13-14
參考書目 1.劉芳如,〈元高克恭雲橫秀嶺〉,收入王耀庭、許郭璜、陳階晉編,《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初版,2001年再版),頁172-173。 2.王耀庭,〈元高克恭雲橫秀嶺〉,收入王耀庭編,《青綠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七月初版一刷),頁84。 3.胡賽蘭,〈高克恭雲橫秀嶺〉,收入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初版),頁312-313。 4.〈元高克恭雲橫秀嶺圖〉,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名寶上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初版一刷),頁248。 5.劉芳如,〈國之重寶 — 書畫精萃特展〉,《故宮文物月刊》,第19期(1984年10月),頁27-28。 6.劉芳如,〈元高克恭雲橫秀嶺圖〉,《故宮文物月刊》,第100期(1991年7月),頁88-89。
內容簡介(中文) 原屬回族的高克恭算是非漢族士人參與中國書畫創作的先鋒。他在四十二歲後任職南方時才開始學畫,南方士大夫如趙孟頫可能給過指引,不過,北籍的李衎或為更重要的導師。本幅就有李衎的評語,稱讚他的畫已無早年缺點。畫史雖說他祖述米芾、米友仁以點為主的平淡風格,但本畫氣勢雄渾的大山,則已融入北宋巨障山水,畫法也多採直接的素描,可見他對既有典範規矩的開放態度。
內容簡介(英文) Kao K'o-kung, of Uighur descent from China's far west, was a pioneer among non-Chinese in terms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ot until aftter he was 41 when he served in office in the south did he begin to study painting. Southern scholars such as Chao Meng-fu may have guided him, but the northerner Li K'an was probably of even greater influence. In fact, this work has a commentary by Li K'an, who praised kao for having overcome the artistic deficiencies of earlier years. Though art texts mention that Kao just followed the plain style of the Sung scholar painters Mi Fu and Mi Yu-jen, Kao's majestic mountains here reflect fusion with the Northern Sung (960-1126) monumental style. His technique also suggests a more direct approach to landscape depiction, thereby revealing his liberated approach to classical norms of art.
內容簡介(中文) 高克恭(西元一二四八—一三一○年)號房山,西域回紇人,官至刑部尚書。 本幅反映了元初的復古運動,畫風綜合畫史上各種重要的傳統:雄偉渾圓的峰巒,和山表的披麻皴是董巨式的;石隙間密密的苔點與山腰下浮動的煙嵐是米芾式的;白雲掩映下的針樅是趙令穰的畫法;而青綠著色則是唐代風格。不過,高克恭的追隨董巨,未能開啟新的方向,因此他對後世的影響力,遠不及錢選和趙孟頫。
內容簡介(英文) Kao K'o-kung was an Uighur who served 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Yuan dynasty. This work reflects an early Yuan revivalist style and a synthesis of various major painting traditions. The grand but soft peaks with hemp-fiber texture strokes are in the 10th century Tung Yuan and Chu-jan mode. The dense moss dots and floating mists reveal that of Mi Fu (1051-1107). The spruce trees follow in the Chao Ling-jang (fl. ca. 1070-1100) style and the use of blue-and-green goes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ough following the Tung-Chu mode, Kao did not create a new direction in painting, so his influence on later art was not as great as that of revivalist contemporaries Ch'ien Hsuan or Chao Meng-fu.
參考書目 劉芳如,〈元高克恭雲橫秀嶺 軸〉,收入《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10),頁180-185、317。
參考書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元高克恭雲橫秀嶺 軸〉,收入《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10),頁172-173。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