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書法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書000155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more...
|
|
作品號 | 故書00015500000 | |
品名 |
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 冊 Two Odes on the Red Cliff in Running Script |
|
分類 | 法書 | |
作者 | 趙孟頫 | |
書體 | 行書 | |
創作時間 | 大德辛丑(1301) | |
數量 | 一冊:十一開(本幅十一開二十一幅) | |
作品語文 | 漢文 | |
釋文 | 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遡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烏烏然。如怨如慕。如泣如愬。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東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感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代。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豪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余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山川不可復識矣。余迺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懍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余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余亦就睡。夢二道士。羽衣褊躚。過臨皋之下。揖余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烏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余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均 27.2x11.1 | |
後副葉 | 均 27.2x10 | |
畫像 | 27.2x10.8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均紙本 | |
後副葉 | 均紙本 | |
畫像 | 紙本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趙孟頫 | 本幅 | 大德辛丑(西元一三0一年)正月八日。明遠弟以此紙求書二賦。為書于松雪齋。併作東坡像于卷首。子昂。 | 行書 | ||
印記: 趙氏子昂、松雪齋、天水郡圖書印 | ||||||
題跋 | 鮮于樞 | 後副葉 | 大德五年(西元一三0一年)八月五日。困學民鮮于樞題子昂畫東坡像及書二赤壁賦後。 | 近世諸賢書畫。不能俱傳。李伯時亦善書。今獨稱其畫。王黃華亦善畫。今獨傳其書。蓋以所長掩其所短故也。子昂學士書畫俱到。他日必能俱傳無疑。大德五年(西元一三0一年)八月五日。困學民鮮于樞題子昂畫東坡像及書二赤壁賦後。 | ||
印記: 困學齋、榮辱之主 | ||||||
題跋 | 康棣 | 後副葉 | 後學唐棣敬題。 | 東坡二賦。松雪每喜書之。敻出諸書之右。故深得晉人書法。晚年行筆圓熟。度越唐人。迺知早年用意之深如此。後學唐棣敬題。 | ||
印記: 唐氏子華 | ||||||
題跋 | 班惟志 | 後副葉 | 時至順二年(西元1331年)中秋日 | 高宗以用武而中興。既御六龍居九重。日與文臣對。故萬幾之暇無以寓罔極之思。因從瘦金書而復二王。可謂無恥於前哲。予昔隨集賢公在京師。親見書此賦何啻數十。其運筆如飛。於近代宗室中尤覺蘊藉。畫則李龍眠學顧虎頭。公繼龍眠者也。臨卷敬歎。大梁後學班惟志再拜書。時至順(西元一三三一年)二年中秋日。 | ||
印記: 班 | ||||||
題跋 | 趙弈 | 後副葉 | 男弈謹識 | 至正丁酉(西元一三五七年)歲拜觀先人平章手書東坡前後赤壁賦。并畫東坡小像。真蹟無疑。藏者宜寶之。男弈謹識。 | ||
印記: 趙氏仲光、魏國世家、趙弈 | ||||||
題籤 | 繆曰藻 | 元趙松雪行書赤壁二賦元人四跋 | ||||
印記: 吳門繆氏珍賞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
收傳印記 | 袁氏珍玩之印(重四。其一半印) | |
收傳印記 | 袁氏六完(重一) | |
收傳印記 | 惄德(重一) | |
收傳印記 | 陳淮審鑑(重一) | |
收傳印記 | 怡齋 | |
收傳印記 | 怡齋(重三。其一半印) | |
收傳印記 | 胡氏珍藏 | |
收傳印記 | 擎天胡氏珍藏(重一) | |
收傳印記 | 臣茂暻(重一) | |
收傳印記 | 茂暻之印 | |
收傳印記 | 子莊氏 | |
收傳印記 | 擎天賞鑑 | |
收傳印記 | 項篤壽印 | |
收傳印記 | 少谿主人 | |
收傳印記 | 雲壑真賞 | |
收傳印記 | 又新氏(半印) | |
收傳印記 | 肅館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參考書目 | 1.〈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赤壁賦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初版),頁13-14。 2.何炎泉,〈行書赤壁二賦〉,收入林柏亭主編,《國寶菁華 — 書畫‧圖書文獻篇》(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12月),頁190。 3.何傳馨,〈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收入何傳馨編,《書法之美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五月初版一刷),頁76-77。 4.王耀庭,〈談趙孟頫畫蘇軾像〉,《故宮文物月刊》,第85期(1990年4月),頁30-35。 5.王耀庭,〈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故宮文物月刊》,第200期(1999年11月),頁68。 | |
內容簡介(中文) | 趙孟頫(1254-1322),浙江吳興人,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宋亡仕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提倡復古,影響當代甚鉅。其書法力追晉唐,書風歷經三變,先臨宋高宗,再學鍾繇及二王,最後取法李邕。趙孟頫寫此作在大德五年(1301),時年四十八歲,正值盛年。作品筆筆細節講究,體態優雅,行氣流利圓轉,結字有晉人古風。趙孟頫特意以蘇軾好友李公麟的白描風格畫東坡像一幅置於起首,其中黑色的腰帶,純然以中鋒「寫」出,為趙孟頫之書法入畫理論最精彩的實踐。 |
推薦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