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
題跋 |
李煜瀛 |
引首 |
甲午(西元一九五四年)題于孟都。煜瀛。 |
行書 |
吳興真蹟。甲午(西元一九五四年)題于孟都。煜瀛。 |
|
印記:
西館、重文館、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引首 |
石曾又識 |
行書 |
松雪。吳興人。異名稱吳興。近代靜江先生亦吳興縣。如舊日習慣亦稱吳興。同于我父子均以高陽見稱也。石曾又識。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世界社章 |
|
題跋 |
彭元瑞 |
隔水三 |
乾隆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孟冬。御識。臣彭元瑞奉勑敬書。 |
楷書 |
趙孟頫書嵇康絕交書。先後入石渠者得三卷。已入之卷。不署作書年月。蒼秀圓勁。足規二王。已橅刻三希堂帖中。續又得二卷。一署延祐六年(西元一三一九年)。此卷署延祐七年(西元一三二0年)。精采亦不減已入卷。想孟頫當時愛康此書。再三泚筆。亦如虞世南謂王子敬好寫洛神。人間合有數本。毋庸作分別相也。乾隆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孟冬。御識。臣彭元瑞奉勑敬書。 |
|
印記:
臣、瑞 |
|
題跋 |
張羽 |
拖尾一 |
尋陽張羽跋 |
行楷書 |
趙魏公暮年書多雜李北海。此卷當延祐庚申(西元一三二0年)所書。後三年癸亥(西元一三二三年)而公亦暮年書也。然醇用右軍法。昔虞文靖公集嘗評公書。以為鍾王正派。羲獻嫡孫。草廬吳先生謂之知言。後學又何敢容喙於其間哉。尋陽張羽跋。 |
|
印記:
清晏堂、張來儀 |
|
題跋 |
胡儼 |
拖尾一 |
永樂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五年)夏四月。豫章胡儼題。 |
行草書 |
題子昂書嵇康絕交書後。(有詩)。趙文敏公書法精妙。在故元時為第一。此書筆勢翩翩。猶碧梧翠竹。鸞停鳳翥。見者無不愛之。至於風神瀟灑。真如中散慕仙。浩然有烟霞之想。而光彩暎發。又若華星之出河漢。卿雲之麗層霄。髣髴不可名言也。尚書夏公得此卷以示余。展翫終日。不能去手。凡觀公之書者。不可求之點畫之間。當如觀馬具九方皋之目可也。余既題其後。復繫以詩曰。飄飄絕俗嵇中散。咄咄逼人王右軍。書罷蕭然無一事。鷗波亭上看晴雲。永樂十三年(西元一四一五年)夏四月。豫章胡儼題。 |
|
印記:
雲中(重一) |
|
題跋 |
林慈 |
拖尾一 |
三山林慈 |
隸書 |
晉室中興日。山公吏部時。薦賢誠若渴。為國豈云私。何乃嵇康達。翻同泄柳為。都將忘世意。寫向絕交辭。草聖惟推趙。精神酷類羲。身為宗室貴。名冠玉堂宜。瀟洒蘭亭法。飄飄松雪姿。驚飈吹驟雨。晴日裊游絲。海內風流遠。人間尺素遺。苟非逢朗鑒。何以識瓌奇。色暎金壺墨。光凌玉砌芝。朝回開繡篋。展玩鳳皇池。三山林慈。 |
|
題跋 |
王英 |
拖尾一 |
臨川王英拜書 |
行書 |
吳興趙文敏公所書嵇中散絕交書。今戶部尚書夏公之所藏也。中散高世絕俗之士。觀其所著。可以知其人矣。世之好古君子多傳誦焉。嘗見巎巎學士所書者。字畫亦佳。今觀文敏此書。溫潤遒麗。尤為過之也。公愛而藏之。暇日多延接士大夫。焚香而坐。講論經史間。嘗展此而玩之。嗚呼。非但可想見中散之清高。文敏公之丰度。而又足以見公之清德。惟在於翰墨文字之間也。臨川王英拜書。 |
|
印記:
王氏時彥 |
|
題跋 |
鄒緝 |
拖尾一 |
永樂戊戌(西元一四一八年)八月中秋日。范陽鄒緝拜書。 |
行書 |
古今以善書名世者。自晉唐宋以來。其人不少。而於元獨稱吳興趙魏公為第一。蓋其為書。溫潤縝密。一點一畫皆有法度。當時鮮于伯機亦以善書與公並稱。以今觀之。鮮于之書豈足以擬於公哉。此卷為公所書嵇康絕交書。清潤遒美。見者欣羨。誠為世之墨妙也。尚書夏公寶而愛之。命識其後。緝何足以知之哉。第以欣慕魏公之書。情不能已。姑述所聞。以復公命。永樂戊戌(西元一四一八年)八月中秋日。范陽鄒緝拜書。 |
|
印記:
范陽、鄒緝仲熙印、尚友齋 |
|
題跋 |
陸深 |
拖尾一 |
時嘉靖九年(西元一五三0年)歲次庚寅冬中上澣。陸深書于晉陽之河汾書院。 |
行書 |
跋嵇叔夜絕交書。此卷真行為松雪翁書無疑。為松雪翁得意書無疑。每見翁好寫六朝人此等文字。并陶靖節諸作。翁果有深意耶。不但書法之妙而已。跋中凡十一人。所稱戶部尚書者。忠靖夏公原吉也。當是忠靖公物。惟張來儀首作 。若不為忠靖者。意在洪武間原跋爾。自祭酒胡頤菴先生而下。皆為忠靖設。蓋當文廟一時同朝。溫潤爾雅。有太平之風。若楊文貞。文敏。胡文穆。金文靖之相業。曾榮襄王文安之文學。皆館閣偉人。可以起敬。又不但書法之妙而已。今為左方伯楊先生靜脩所藏。一日持以見示。相與展翫累日。靜脩博學。碩才異時。功業當與夏少師相上下。予方自館閣來。不能無愧於前輩。聊題末簡。以識深感。時嘉靖九年(西元一五三0年)歲次庚寅冬中上澣。陸深書于晉陽之河汾書院。 |
|
印記:
陸深私印、陸氏子淵、上海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一 |
|
行書 |
按此卷原藏岫廬王氏。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九月十日加入聯合圖書館。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隔水四 |
|
行書 |
北平上海淪陷。圖書隨之文獻墨迹脫險。成重文館。此卷加入。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卅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二月廿五舟中 |
行書 |
此卷經岫廬王氏購于英倫博物館對面肆中。後于香港轉讓。如前所記。卅八卅九之交至南美。故有橫渡重洋代用之章。實則此卷至少已三渡重洋矣。卅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二月廿五舟中。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三月十三日記于孟都海濱旅次。煜瀛。 |
行書 |
民國三十九年三月八日抵南美烏國孟都。次日登陸。暫中止赴原目的地之巴西。留此時間約非甚短。或且久居。此卷一至歐洲英倫。今至南美孟都。幾渡重洋。此可記者一也。三月十三日記于孟都海濱旅次。煜瀛。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再觀于達觀里。 |
行書 |
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再觀于達觀里。 |
|
印記:
李林書屋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時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由年初至七月。月之七日。臨誌。煜瀛。 |
行書 |
原書于岫廬加于卷尾之短紙。以重裱之不適合裁裝于冊中。而自臨其文字如右重裱。時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由年初至七月。月之七日。臨誌。煜瀛。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辛卯七月七日。煜瀛誌于南美浯鸕國孟都大西洋岸李林書屋。 |
行書 |
此卷購自英倫。如前所云。殘破萬分。且無錦首絲邊。只存卷心而已。岫廬仍之。吾亦因循多月。不僅太不美觀。且紙碎零落。首見其痕。若不重加裝裱。全卷堪虞。但海外尤于南美。絕無裝池可尋。必須自裱。自裱在小品如冊頁者。仍可勉為。長卷如此。何敢輕試。久之乃下決心。數月始勉完成。即絲邊一項。即躊躇又久。而後就地取材。訪問多肆始得。素珊於此點助我者至多。餘如洗粉製糊。亦在在皆是。吾則晝夜工作。難計共歷若干時日。吾屢語于中西友人曰。此吾生最大裱工。乃第一次亦末一次。中西友人如明秀山莊主人何篤修。包文友教授等均可為證。卷之首如古錦。尾如此舊紙。皆取材於查聲山卷。否則困難又增。查卷有二。合之為一矣。此外諸多問題難于盡舉。如吾因此工作。病于腰痛者若干日。亦其一端。總此均可見手工之不易。豈可輕視萬眾勞工之可貴。無論狄岱麓。蒲魯東兩先生好自手腦兼用。此亦稚暉先生之可與並美。而吾亦引為自豪者矣。一笑。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辛卯七月七日。煜瀛誌于南美浯鸕國孟都大西洋岸李林書屋。 |
|
印記:
李廬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八日又記。石曾。 |
行書 |
頃言裱工略及而未詳。此實中國之一種美術工業。以北平蘇杭上海為最要之區域。南京與各省名城皆大減色。台北香港亦甚落後。而況海外遠埠孟都。為華人向所罕到之地。並使館而無之。此項文化工藝自等于零。但倏忽之間。有六代文獻墨迹之重文館。與日內瓦之中國國際圖書館與我俱至。無異將北平文化城之小隅。風卷而至孟都。琉璃廠之微塵焉能不隨之而來。以我承乏既出意外。亦自然也。吾盼將來有一類似之廠肆設于孟都。親友聞言無不笑我。而謂主顧只李石曾一人而已。此言雖極所謂謔而虐之能事。然是卷裱工小我之微塵。已立其基石於孟都。且與麵筋博士為不孤之林。昔謂我為豆腐博士者有之。國父則獨特為重視。其為國父者非偶然也。中國食品來自古哲。淮南子之為豆腐博士。遠在我前。自我而有成世界大工藝之理論與事實。到孟都後。雖不忘種豆之試驗。同時試作家庭之小工藝裱工與麵工。而為精神物質兩食糧之供給。如此卷之欣賞保存重裱等。前者象徵之一。製麵筋以供素食。為後者之一要素。並以附產粉質用於裱糊。林世謹博士為中國現代化學工藝權威。至孟有工業計劃。觸機于麵粉之應用。而成立一較有規模之工廠。自遠不如滬台之信誼。但亦于孟都為中國化工立一始基。吾信將來之巴黎大豆工藝將復活于此。同時有一雛形廠肆。豈過難哉。此不僅一希望而已。終必成事實無疑。近日張大千先生來此之函商。以及浯鸕國教育當局約我于部中演講中國藝術。皆其朕兆。證明吾道之不孤。不孤之木乃可成林。李林書屋亦象徵之象徵。又一笑。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八日又記。石曾。 |
|
印記:
李林書屋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記于孟都。石曾。 |
行書 |
李林書屋者。吾與素珊之結合。參看書屋圖題記專卷。素珊世謹姊弟。原籍福建之福清縣。惟祖父遠離故鄉。生于他省。負笈南北。以至海外。故于林氏世系不能道之。素珊研習師範與外國文學。于史傳之學向未留意。但成書屋。無意中促成我注意書畫與文獻墨迹之環境。頗生意外。圖卷記之頗詳。卷首中間沈吳興有兩題跋。與趙吳興後先暉應。此中林慈跋者。可能為姊弟之先人。但以其忽于此等問題。家譜自未為所藏。惜之。吾因勸其女姪之名頤芳者。手錄中國人名大辭典林氏全部。於習字之餘。兼獲兩益。一為研考林氏家系初基。一為求得林慈之傳略。吾已檢尋未得。因恐有改名問題。如文璧以字行。人知為徵明而忘其原名。本名或初名。但書中每加以注明。期於鈔錄全部林氏之時而發見之。頤芳苦尋數日。全林俱在而慈不與焉。吾人均大為失望。吾又努力於手下一切書件。均未能得。尤為悵惆。只好暫缺林慈傳略。留待于異日也。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記于孟都。石曾。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石曾又注 |
行書 |
附列已參考之書件如左。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清代名人尺牘小傳。林慈當為明人。但小傳之首亦多明末之人。甌鉢羅室書畫過目考。影印五朝墨迹。明代名人墨寶。金石摘明代之部。岫廬名人傳略。未刊行之雲五手稿全部。此卷原藏于岫廬。岫廬有數百家傳略手稿。亦獨缺此。更可想見其難得矣。石曾又注。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八月又注于孟都 |
行書 |
假定之林慈傳略。參看古今名人題畫錄鈔本。林慈。字茲心。號實馨。明福建人。能書畫。尤工詩。見題趙松雪所寫絕交書。與自題仿倪雲林山水。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八月又注于孟都。 |
|
印記:
李林書屋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煜 |
行書 |
離孟都一年又半。歸來再觀。煜。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煜又注 |
行書 |
離孟都時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一月。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七月回到孟都。煜又注。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十二月廿四日再觀。又誌於孟都達觀里重文西館。煜瀛。 |
行書 |
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歲次甲午十一月十二至十二月十日。聯教組織舉行第八屆大會于孟都。參與中國代表諸友。胡慶育。吳世□。陳通伯。蕭子昇。程其保。周語書。陳克之諸君皆觀此卷。極為欣賞。惜未題字耳。余之外惟子昇在此。慶育大使駐阿。亦或易有機緣。他或須俟回大陸。此卷亦往。而非旦夕事也。幸諸公均題國父遺墨。亦六代文墨之象徵。故此卷亦在其中矣。十二月廿四日再觀。又誌於孟都達觀里重文西館。煜瀛。 |
|
印記:
李廬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甲午(西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再識于孟都。沈周考證之家。煜瀛。 |
行書 |
錄林實馨題仿倪雲林山水。參看前假定林慈傳略。其一。數點寒鴉護夕陽。孤亭老樹野荒涼。大元高士今何在。信筆塗來意味長。其二。卅年學得倪迂筆。賸水殘山景物妍。石隙雙松能自傲。歷經霜雪節尤堅。吾於考證宋沈周時。亦作直接間接之種種假定。錯誤固極多。茲于林慈問題亦自有類于前。但考證沈周得失參半。若於林慈同其結果。亦已大幸矣。甲午(西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再識于孟都沈周考證之家。煜瀛。 |
|
印記:
李廬、沈周考證之家 |
|
題跋 |
胡慶育 |
拖尾二 |
民國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三月于役孟都。敬觀於重文西館。胡慶育。 |
行書 |
民國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三月于役孟都。敬觀於重文西館。胡慶育。 |
|
印記:
胡慶育印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三月五日。煜注。 |
行書 |
仁齋字體向與此不同。因此次偶用老筆故也。其字學北海。此為端州石室記體。求較適于舊筆。亦有疑石室記。非出北海之手者。若非余作證。後人亦或疑此非仁齋手迹。由此可見考據之難。仁齋為慶育早年之號。同來之李秘書惟戰前亦未知。故此亦有注釋之必要。否則同增後人之疑點。此非瑣瑣。固重文館精神與方法之一也。三月五日。煜注。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西館 |
|
題跋 |
胡慶育 |
拖尾二 |
胡慶育。四月四日。 |
行書 |
岳麓雲麾端室記。臨池長憶啟蒙師。但求似象兒時事。更欲如龍近日思。公到成家參北海。求方持節託南枝。珠盤乍悟橫偕苦。遺墨摩挲喜自知。胡慶育。四月四日。 |
|
印記:
鴻雪樓臨本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四月九日。煜瀛臨注於孟都。 |
行書 |
仁齋四月四日。示我兩詩。一詠宋沈周冊。已承子昇照錄。一詠松雪此卷。臨之如右書之松雪真蹟。得於重文西館觀之。視為平生一大快事。本擬將原札裝裱于此卷中。惟紙幅太大。不果。擬加入另一松雪書畫墨迹冊中。於館之文藝文獻兩重關係。增益殊多也。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四月九日。煜瀛臨注於孟都。 |
|
印記:
煜瀛、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五月又到孟都。六月二日重觀于達觀里。石曾時年八十有四。 |
行書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五月又到孟都。六月二日重觀于達觀里。石曾時年八十有四。 |
|
印記:
沈周考證之家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元月十三日又到孟都。其日星五。週後星二啟鐵櫃。重觀于達觀里。石曾又識。時年八十有七。 |
行書 |
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元月十三日又到孟都。其日星五。週後星二啟鐵櫃。重觀于達觀里。石曾又識。時年八十有七。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四月二十日。臨識經過于重文館。石曾時年八十有七。 |
行書 |
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四月十日。宴沈特使團于世園。亦即中國國際化學研究所與佩蘭工廠。將來預定建築研究院圖書館重文館之所。至倉庫則早在其地已十年以上。曾于餐後出視此件與他六代文獻墨迹自唐至今。臨沈特使題詠如左。中華文粹。歷久彌新。石翁家藏。稀世之珍。其署名略之。四月二十日。臨識經過于重文館。石曾時年八十有七。 |
|
印記:
李(押印) |
|
題跋 |
顧毓琇 |
拖尾二 |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丁未六月顧毓琇一樵敬題。 |
行楷書 |
松雪真蹟。石翁珍藏。孟都拜訪。希世觀光。中華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丁未六月顧毓琇一樵敬題。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辛亥(西元一九七一年)。石曾時年九十有一。 |
行書 |
開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世界社。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四月一日重文館。東館復興。三日重觀。辛亥(西元一九七一年)。石曾時年九十有一。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石曾又識于台北世界社所。恆傑堂。重文館。 |
行書 |
兩年前特品珍品。唐宋元明清民國六代文獻墨迹西東館巡迴。由孟都至台北。初暫存于中央信託局保險櫃中。近而東館自置能保至五小時火。小鐵櫃遂移置其中。以時代言始於唐。以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之現代。有顏魯公劉中使帖。與此卷多種題跋。六代人之手迹均在其中。又二件國父孫公手札。稚老題注與靜公山水畫冊。象徵民國特色。雖不過極少數之幾件。足為全體象徵。其他九十以上物品。仍在孟都西館。質量兼重。但無過于在此前。其中特要珍品不少。如朱文公。沈泉州之于宋代。又趙之書畫陽明兩件。四庫諸人自均不能忽者。東西溝通當續記之。石曾又識于台北世界社所恆傑堂重文館。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開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辛亥西一九七一四月二十八日於重文東館。石僧手寫。時年九十有一。 |
行書 |
此卷新生命之史觀。開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辛亥。西一九七一四月二十八日於重文東館。石僧手寫。時年九十有一。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
行書 |
此卷原始之生命。吾不能言其萬一。由倫敦歸于岫廬。望雲五先生補記其詳。茲所謂新生命者。由我自岫廬。在港亮疇先生介紹並加敦促。使此卷加入圖書館重文館。另有專記之外。吾曾在此卷新舊各節屢加題注。已可略見其經過。或關旅途。或關裝裱。詳略各見。可作補充申述者。亦尚不少。爰作此卷新生命之史觀。非僅筆者一人。前後所關者更多。其意義以至無窮。故今以密行小字書之。多留餘紙。以待高明。下走則揭其端耳。此節新加入延長之。由台北萬盛堂裱成。經我自手連接于一卷。自前開國之四月兩年諸行。仍由我題識。至此其後餘地。期待群賢更後吾或再作補充。 |
|
題跋 |
李煜瀛 |
拖尾二 |
|
行書 |
吾所希望題此者。諸多友好方家。可能與不可能者。為數頗多。至少則三五人。岫廬主人當然居首。張王兩夫人亦至要。岳軍慰堂二老當必當然其中。史事多關既往要件。今後者自必尤多。其詳別載。同供考證於重文館各組中也。
前此已書末書之後。不久之將來。此卷即當寶藏於台北中山故宮兩大歷史與學術性之博物院。不唯國立之莊嚴。亦甲乎世界無可疑議者也。此卷迄今已經過亞非歐南北美五大洲。且已不僅一次。以後如故宮博物院諸多要件展覽于國際重要都市。自非難能。但究於何年月日。必然而尚不知其期。之光復大陸。再由距中山樓不遠之博物院。此卷以及其他要件。更陳于復國後首都南京或北京故都。以及原始故宮博物院。且重文館之遠源燕都景物郊區白松林際。石塔古樹。解放之象徵。中山陵衣冠塚所在不遠。有諸多先賢手蹟。歷史文物。早得總統蔣公保衛。稚老題識。均永存之國寶史誌。淵源非一二長卷巨冊之所能表萬一。此卷之新生命。鱗爪所及。下走之陋。不避一得之愚。以圖引玉無窮。以此小新生命之見微知著。而至大新生命復國建國之光。並進于世境。相成大同大千之大道也。 |
|
印記:
石曾、煜瀛 |
|
題籤 |
李煜瀛 |
|
李煜瀛。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重裱並題。 |
行書 |
趙孟頫墨跡。字子昂號松雪。吳興人。亦稱吳興宋宗室。元承旨諡文敏。李煜瀛。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重裱並題。 |
|
印記:
石曾堂章、李林書屋 |
|
題籤 |
李煜瀛 |
|
煜題 |
行書 |
重文館珍藏第一流墨跡。煜題。 |
|
印記:
崇文館、肩行李氏書 |
|
題籤 |
李煜瀛 |
|
|
行書 |
題跋者依原卷次序。筆意象徵。橫渡重洋。此卷吾當之。彭元瑞。清代號藝楣。乾隆文臣。諡文覲。與紀昀齊名。張羽。元代。字來儀。元季領鄉薦為安定書院山長。胡儼。明代。號頤庵。集名永樂間學者兼工書畫。林慈。明代。自署三山。即福州。餘未詳見後。王英。明代字時彥。永樂文臣。諡文安。有泉波集。鄒緝。明代。字仲熙。洪武明經。永樂錚臣。陸深。明代。號儼山集名。弘治嘉靖間詞臣之冠。諡文裕。 |
|
印記:
高陽李氏圖書館章、世界聯合圖書館章 |
|
題籤 |
李煜瀛 |
|
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中旬題注于孟都海濱。重文館石曾并識。 |
行書 |
殘壞之卷心。曾在英倫博物院對門肆中。經岫盧王氏發現購之。亂後在港歸世界社西圖書館。到南美重裱成此卷。辛卯(西元一九五一年)七月中旬題注于孟都海濱。重文館石曾并識。 |
|
印記:
煜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