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繪畫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畫000526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
作品號 | 故畫00052600000 | |
品名 |
明文徵明朱竹 軸 |
|
分類 | 繪畫 | |
作者 | 文徵明 | |
創作時間 |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 | |
數量 | 一軸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149.3x29.5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文徵明 | 本幅 | 嘉靖乙卯(西元1555年)秋日。戲寫朱竹。遂錄其上。長洲文徵明。 | 草書 | (第一則)琪園丹鳳飛來。幾時留得參差翼。簫聲吹斷。綵雲忽墮。碧雲猶隔。想是湘靈。淚彈多處。血痕都積。看簫踈瘦影。隔簾欲動。應似落花狼藉。(第二則)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還惜。此君未老。歲寒猶有。少年顏色。誰把珊瑚。和烟換去。琅玕千尺。細看來。不是天工。都是那春風筆。右調寄水龍吟。高季迪先生作也。嘉靖乙卯(西元1555年)秋日。戲寫朱竹。遂錄其上。長洲文徵明。 | |
印記: 徵仲父印、文徵明印、衡山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
鑑藏寶璽 | 御書房鑑藏寶 |
主題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樹木 | 竹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細目】 |
寫意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1130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394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七冊,頁103-104 | |
參考書目 | 1.江兆申,〈文徵明朱竹 軸〉,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畫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頁317。 | |
內容簡介(中文) | 文徵明(西元1470-1559年),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繪畫師法沈周(西元1427-1509年),兩人同為「吳派」的支柱,對明代中後期的影響顯著。 畫竹常以墨色來表現,作者在此卻以朱色畫之,就連款識也用朱書,滿紙映紅,別有一番視覺感受。而兩竿朱竹,瘦硬挺拔,用筆含蓄內蘊,卻可見書法中永字八法的筆法。 | |
內容簡介(英文) | Wen Cheng-ming, a native of ch'ang-chou in Kiangsu (modern Soochow), followed the style of Shen Chou (1427-1509). Both of these artists are considered pillars of the Wu School of painting, having a major influence on later Ming art circles. Paintings of bamboo are often done in black ink, but here the artist used red ink. Even the artist's inscription was calligraphed in red, creating for a painting filled with vermilion that has an unusually striking visual effect. The two stalks of red bamboo are quite delicate and slender as they are shown reaching upwards. The brushwork appears also somewhat reserved and elegant, and it reveals the use of diagonal downward strokes that are often found in calligraphy. | |
參考書目 | 吳誦芬、童文娥、譚怡令,〈明文徵明朱竹 軸〉,收入《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03),頁270-271、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