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寵真行草書(七) 冊 莊子 王寵 , 22.8x27.8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191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more...
故書000191N00000000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2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3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4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5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6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7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8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09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1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1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12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191N000000013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書00019100000
品名 明王寵真行草書(七) 冊 莊子
Excerpt from Zhuangzi, from " Regular, Running and Cursive Script Album"
分類 法書
作者 王寵
書體 楷書
數量 一冊:十三開(本幅十三開十三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子闔行耶。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執狸之狗成思。猨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蔣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其觀臺多物將往投跡者眾。蔣閭葂覤覤 然驚曰。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子貢南游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觀之曰。奈何。曰。鑿水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橰。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耶。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眾。獨絃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耶。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耶。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託生與民竝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耶。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願聞聖治。淳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為悅。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願聞神人。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耶。其亂而後治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耶。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固嚴於親而尊于君耶。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𦈢鍾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耶。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遂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樽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鴞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內支盈於柴柵。外重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脩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間曠。釣魚間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間。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迕。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澹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形勞而不休)(點去)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澹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繕性。繕世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濠醇散朴。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于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令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也。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右書穀梁管子晏子莊子。寵。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2.8x27.8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封面 隸書 王履吉楷書第七冊。莊子。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作者印記 王寵私印
作者印記 履吉之印
鑑藏寶璽 古希天子(重一)
鑑藏寶璽 八徵耄念之寶(重一)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第四冊,頁1940-1942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三),第一冊,頁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