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書法,法帖,墨拓 |
文物統一編號 |
贈帖000084N000000003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more...
|
|
作品號 | 贈帖00008400002 | |
品名 |
清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 |
|
分類 | 法帖 | |
作者 | 趙構 | |
書體 | 楷書;草書 | |
數量 | 一幅 | |
作品語文 | 漢文 | |
釋文 | (正草二體書嵇康養生論)。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試粗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藉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嚻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商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顔。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夫為稼於湯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脩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夫田種者一畝十一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木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觸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蝨處頭而黑。麝食栢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唯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闇。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勌。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天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猶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而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理。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已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无憂患。寂然无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為自得。體妙心元。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題跋 | 李東陽 | 本幅 | 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長沙李東陽書 | 行書 | 右嵇康養生論一卷。真草相間。用智永千文體。後有德壽御書印。德壽宋高宗宮名。作于紹興十八年戊辰。實中興之二十二年也。又九年丙子。孝宗受禪。始尊高宗為太上皇。退處德壽。又十四年。年八十一而崩于是宮。此書蓋倦勤筆時。計其年當過耳順。而楮墨精密乃如此。豈真有得于養生之説故歟。史稱其博學彊記。繼體守文而撥亂反正。復讎雪恥為未足觀。于是書者其亦有所感矣。吾友楊應寧都憲得此而藏之。敬題其後。正德三年(西元一五0八年)六月十三日長沙李東陽書。 | |
印記: 長沙、李東陽印、七十一峰深處 | ||||||
題跋 | 王世貞 | 本幅 | 萬曆紀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吳郡王世貞書於武昌南樓 | 行書 | 右太史姚君繼文藏宋思陵手書嵇中散養生論一篇。行模真草相間。後有德壽御書印。德壽思陵為太上時所居宮也。思陵初擬豫章。在青氷之間。晚始刻意山陰。傍及鐵門限。此尤其得意筆。正書時於督策。露章法一二。蓋欲以拙救熟耳。行草翩翩二王堂廡間。而不能脱蹊逕。然要當於六代人求之。繼文工八法。無俟余贅。余獨歎中散之精。於持論而身不能免也。其微言奥旨若遺丹之在藏。數百千年尚能起痼離。凡中所謂一怒足以侵性。一哀足以傷身。思陵深戒之。故德壽三十年不減玉清上真。而五國之游魂不返矣。單豹食外。彭聃為夭。其思陵與中散之謂耶。萬曆紀元(西元一五七三年)秋七月晦吳郡王世貞書於武昌南樓。 | |
印記: 王元美印、天弢居士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收傳印記 | 德壽御書 | |
收傳印記 | 天曆之寶 | |
收傳印記 | 端本 | |
收傳印記 | □□誼 | |
收傳印記 | □□珍玩 | |
收傳印記 | 蕉林 | |
作者印記 | 冶溪漁隱 | |
收傳印記 | 蒼巖 | |
收傳印記 | 蒼巖子梁清標玉立氏印章 | |
收傳印記 | 觀其大畧 | |
收傳印記 | 梁清標印 | |
收傳印記 | 蕉林書屋 | |
收傳印記 | 書印 | |
收傳印記 | 珍玩(葫蘆印) | |
收傳印記 | 姚叔子 | |
收傳印記 | 子子孫孫永寶之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黃杰先生遺贈文物目錄,頁172 | |
收藏著錄 | 林志鈞,〈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頁251 |
關聯文物
清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書付岳飛手敕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清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真草書嵇康養生論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清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高宗書蘇軾地黃詩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清三希堂法帖(七) 冊 宋孝宗書賜曾覿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推薦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