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書法,法帖,墨拓 |
文物統一編號 | 中帖000030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
作品號 | 中帖00003000001 | |
品名 |
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三十) 冊 明董其昌書孝經 Modelbooks of the Three Rarities Hall, Vol. 30: Transcription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
|
分類 | 法帖 | |
作者 | 董其昌;Dong Qichang | |
書體 | 行楷書 | |
創作時間 | 明莊烈帝崇禎四年(1631) | |
數量 | 一幅 | |
作品語文 | 漢文 | |
釋文 | 明董其昌書。孝經。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第一則)天子章。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第二則)諸侯章。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第三則)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第四則)士章。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第五則)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六則)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徳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第七則)孝治章。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侮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第八則)聖治章。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第九則)紀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第十則)五刑章。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第十一則)廣要道章。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悦。敬其兄則弟悦。敬其君則臣悦。敬一人而千萬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眾。此之謂要道也。(第十二則)廣至德章。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第十三則)廣揚名章。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後世矣。(第十四則)諫諍章。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爭於父。臣不可以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第十五則)感應章。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第十六則)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能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七則)喪親章。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毁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事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第十八則)易詩書春秋。禮之名經也。不於宣尼之世。杏壇授受。唯有孝經耳。二氏之學如法華度人。經皆以持誦為功。唐人于孝經亦爾。道家有孝道明王。釋家有大報恩。皆祖孝經以為教父。亦為滿字。非半字也。若更欲下注脚。則張横渠西銘。尤是一家眼目。今采風使者周巡郡國。每以孝子薦。何以姜王之事寥寥鮮述。曩時武陵楊中丞按浙時。曾有四明數歳孩子割肝啖母。肝洞盡而命不傷。此何必減。卧氷躍鯉。若得徧覽故府之牘。採其尤異者。類為一編。即孝經之援神契也。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董其昌 | 本幅(第七則) | 辛未(西元一六三一年)元日書。時年七十七歲。 | 行楷書 | ||
作者款識 | 董其昌 | 本幅(第八則) | 次日書 | 行楷書 | ||
作者款識 | 董其昌 | 本幅(第十二則) | 三日 | 行楷書 | ||
作者款識 | 董其昌 | 本幅(第十七則) | 崇禎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歳在辛未長至日。董其昌書并跋。 | 行楷書 | ||
印記: 董其昌印、宗伯學士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收傳印記 | 孫瑛之印 | |
收傳印記 | 秋諾葉濤 | |
收傳印記 | 信天翁 | |
收傳印記 | 瑁湖珍祕 | |
收傳印記 | 王氏珍藏書畫之印 | |
收傳印記 | 驤生氏 | |
收傳印記 | 高□堂 | |
收傳印記 | 董氏珍藏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林志鈞,〈三希堂帖考〉,《帖考》(無出版者),頁448-450。 |
關聯文物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
書法;法帖;墨拓 , 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