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澍書積書巖帖(三十八) 冊 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王澍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758N000000017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more...
故書000758N000000018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19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1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2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3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4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5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6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7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8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29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故書000758N00000003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書00075800004
品名 清王澍書積書巖帖(三十八) 冊 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分類 法書
作者 王澍
書體 行書
創作時間 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
數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十一月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謹寓(旁書奉字)書于右僕射。定襄郡王。郭公閣下。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謂不朽。抑又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迴紇無猒之請(旁書之字)。(不其二字塗去)故得身畫凌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廷。(不其威三字塗去)吁足畏也。然美則美矣。然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可不儆懼乎。書曰。尔唯弗矜。天下莫與汝爭功。尔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能。以齊桓公之盛業。片言勤王。則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會。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國。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節末路之難也。(塗去)從古至至今。眾我高祖太宗已來。未有行此而不理。廢此而不亂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僕射指麾宰相與兩省。臺省已下常參官。並為一行坐。魚開府及僕射率諸軍將為一行坐。若一時從權。且猶未可。何況積習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中丞以三字塗去)父子之軍破犬羊兇逆之眾。眾情欣喜。恨不頂而戴之。是用有興道之會。僕射又不悟前失。徑率意而指麾。不顧班秩之高下。不論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悅軍容為心。曾不顧百寮之側目。亦何異清晝攫金之士哉。(竊見二字塗去)甚非謂也。君子愛人以禮。不聞姑息。僕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竊聞軍容之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加以利衰塗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毀加怒。一敬加喜。況乎收東京。有殄賊之業。守陝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貴仰。豈獨有分於僕射哉。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汨其志哉。且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彜倫敘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兩省五品已上供奉官。自為一行。十二衛大將軍次之。三師三公令僕。少師保傅。尚書左右丞侍郎。自為一行。(往昔以然未曾參錯八字圈去)九卿三監對之。從古以然。未嘗參錯。至如節度軍將。各有本班。卿監有卿監之班。將軍有將軍之位。縱是開府特進。並是勳官。用蔭即有高卑。(階級二字塗去)會讌合依倫敘。豈可裂冠毀冕。反易彝倫。貴者為卑所(卻欲二字塗去)凌。尊者為賊所偪。一至於此。振古未聞。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比。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只可於宰相師保座南。橫安一位。如御史臺眾尊。知雜事御史。別置一榻。使使百寮共得瞻仰。(斯字塗去)不亦可乎。聖皇時。開府高力士承恩宣傳。亦只如此。橫座亦不聞別有禮數。亦必令他失位。如李輔國。倚承恩澤。徑左右僕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願僕射與軍容。為直諒之友。不願僕射為軍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僕射。誤欲令左右丞句當尚書。當時輒有酬對。僕射恃貴。張目見尤。介眾之中。不欲顯過。今者興道之會。還尔遂非。再(徑字塗去)猲八座尚書。欲令便向下座。州縣軍城之禮。亦恐未然。朝廷公讌之宜。不應若此。今既若此。僕射意只應以為尚書之與僕射。為州佐之與縣令乎。若以尚書同於縣令。則僕射見尚書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廳齊列。足明不同刺史矣。且尚書令與僕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階。六曹尚書。並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類。尚書之事僕射。禮數未敢有失。僕射之顧尚書。何乃欲同卑吏。又據宋書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國家。始別升作二品(排擠向下列曾五字圈去)。高自標致。誠則尊崇。向下擠排。無乃傷甚。況再於公堂。猲咄常伯(欲令二字圈去)。當為令公初到。不欲紛披。僶俛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紀綱。須共存立。過尔隳壞。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電含怒。責斁彝倫之人。則僕射將何辭以對。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一至本幅六 28.5x12.8
本幅七至本幅十四 28.9x12.8
本幅十五至本幅十八 25.7x23.3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魯公論坐書槁凡七紙。汴宋時在長安安師文家。兄弟析產。以前四紙作一分。後三紙及鹿脯帖作一分。遂離為二。黃山谷從師文借得後三紙。於是仍合為一。東坡稱其信乎自然。動有姿態。比公他書。尤為奇特。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隨(當作隋)唐以來風流氣骨。米元章云。爭坐位帖。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蓋由當時義憤勃發。意不在書。故天真爛然。自合矩度。長安所摸。石雖已泐。然剝食之餘。風骨未減不比戲鴻堂草率荒略。全體盡失也。余自幼酷喜此書。數十年來。臨寫凡百餘本。畦徑之外。輒有合處。此本尤更可意。神氣到來。不殊我自作草也。雍正六年﹙西元一七二八年﹚歲在戊申正月二十五日。虛舟老民書。 行書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學魯公書。須使盡氣力。至於無所用力處。乃見天則。 行書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魯公爭坐槁。格賈與蘭亭藁並峙。然蘭亭清和醇粹。風韻宜人。學之為易。及既入手。却不許人容易寫得。非整束精神。皎然如日初出。却無一筆是處。爭坐奇古豪宕。學之為難。一旦得手。即隨意所之。無往不是。此亦兩公格賈之所由分也。七月九日晚。與華生半江論爭坐。書此二條。 行書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此魯公與郭英乂書。英乂為尚書右僕射。封定襄郡王。驕蹇汰侈。陰事元載魚朝恩。以固其權。時郭子儀大破吐蕃於長安。朝臣德之。為興道之會。英乂擠八座尚書。坐魚朝恩下。公移書糾正之。年譜以此書在廣德二年。按行狀。公以肅宗寶應元年。加上柱國。廣德元年。加金紫光祿大夫。是年十月吐蕃寇長安。上幸陜州。子儀擊却之。十二月還京師。以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使。二年正月。以公檢校刑部尚書。三月晉封魯郡開國公。觀公所自署銜。及稱朝恩為軍容者。與年譜正合。則知此書。正當在廣德二年十一月。蓋明年夏。劍南節度使嚴武死。英乂往代之。即不復在京矣。顧寧人金石文字記。不知其年。列此書於顏碑之後。蓋未深考耳。 行書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按米氏書史。爭坐帖。是唐畿縣獄狀磓熟紙起草。內小字。是於行間添注不盡。又於行下空紙邊橫寫。與刻本不同。石刻粗存梗概耳。又袁清容集。爭坐真跡。京兆安師文嘗刻以傳世。吳中復守永興。以安氏石未盡筆法。因再摸刻。今此二本。世未之見。所見惟關中刻耳。如米氏言。行列已非。粗存梗概。不知真跡妙處何如。使人神往。又不知安氏吳氏所刻。比今關中本又何如。或曰今關中本。即安氏所刻。亦未知其是否也。 行書
作者款識 王澍 本幅 東坡初見安氏全帖。手搨數十本。袁清容得一本於東平王氏。無纖豪失真。旁用眉陽蘇氏。及趙郡蘇軾印記。米海岳少時亦臨一本。縫有元章戲筆字印。亦為袁清容所得。三十年前。於金壇于氏青蓮社見一本。筆法大似元章。與關中本不類。疑即袁氏本刻石者。氊蠟精妙。定是古搨。惜未借臨。到今悵邑。東坡本。則未之見。附記於此。亦可知坡書之於魯公。其用力精勤如此。宜其落筆輒合也。 行書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第四冊,頁2151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22

關聯文物

清王澍書積書巖帖(三十八) 冊 臨顏真卿祭伯父文

書法 , 一幅 , 28.6x12.8;28.9x12.8;25.5x12.5公分

清王澍書積書巖帖(三十八) 冊 臨顏真卿爭坐位帖

書法 , 一幅 , 28.5x12.8;28.9x12.8;25.7x23.3公分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