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
行書 |
感想。寫前釋義之後。閉目沈思。有無限之感想。萬千之中。就此言此。先書一二。原藏此冊高陽王氏父子。曉雲先生父執。記憶中無其印象。禊師偈言一二。另或書之。其哲嗣弼臣亦兄弟亦師友。知之頗深。寫顔專家也。吾先從父姊自幼習顏字。後於禊師講學夾空中。從弼臣習字。亦有數年之功夫。故我題額故宮博物院。等身五大字。頗得好評。或且認為拘自家廟碑。較之於弼臣。則皮毛耳。雖然。壯為文字與談論頗獎我顔黃二體。臨顔有若干年。每日一小時之致力而已。學黃則尤笑話。偶見友人黃體戲習。為壯為所謂長戈大戢之特徵。不難以小才出色。而竟得王兄(弼臣于先。壯為于後)之欣賞。實不足道。我于書法或其他。不無小才。然並未專心努力。故視弼臣實多愧色。吾於各事每多所謂靈感或悟性。而敏不將學之病以致終身如我思過。最近之戲聯諸多。(或萬端待理。一事無成)此聯為我終身之大病。今將九十。改過無時。若能如弼臣篤學顏體。或他書法。或可出王之上。所謂青出於藍。未之能行。僅有虛名。實自慚笑耳。他事亦然。吾於七書自信不無心得。而可深迭。所關不小。惜亦未努力。少年致力生物食品農品之研究與進取。如大豆大蒜等等。亦可登峰造極。亦半途忽置。又如世界學典。世界哲學。世界同盟等等。均為重大貢獻。而亦言而不專。亦如互助社會實用之學。以及僑學。在在皆是。無非萬端待理一事無成。過之其半在三。然亦一半不得同道。吾道不孤之語時時有之。實則幾等於零。在幾老友之外。極少其人。吾所闡發吳蔡兩先生恆熱贊而許之。稚老亦謂靜兄誠篤于我之世界主義。何于幾少數老友之外。幾一無他。此不可解之甚者也。未死之若干年。或三五或九十。尚能遇知己與吾道不孤而實踐者否。憶中劉脩如兄贊賞注意世界之早。顧毓耒兄欣許我遷中國之際圍唯一之人。寶田欣賞我之作風世界社等等。次辰許其為我知己。但實行上我後其有繼我者乎。因顏字以至想類推及更遠之其他。而有此感想。感想終於感想。抑有反映與影響者乎。五十七年戊申(西元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孫公誕辰紀念前又識。吾承孫公引以為友。詳記我食品之研究為他人所忽。亦仍老友之列。青年反少其人何耶。關於助我保藏此冊及他。同宣之功不可忽。故我有同真館章。我之文藝行動以革命等而忽置。素珊為我復興。而有李林書屋之諸多紀念。對于我世界主義。昌黎王君安宅感道之。屬讀其信札。惜無更深之關係。不知此不合何如耶。又識而又識之。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石曾志 |
行書 |
己酉(西元一九六九年)三月經美回台開會。于紐約與潤章兩談其同鄉。王君竟不知之二次者。廿三廿四也。石曾志。 |
|
印記:
(糢糊不辨)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石曾又識 |
行書 |
己酉(西元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八日晚由孟都起飛。經美日回台。手提此冊與孫吳二公。孫相吳題冊。廿六日中午到台。夜間記此于中華路世界聯合辦事處。石曾又識。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
幅前一 |
|
隸書 |
顏魯公劉中使帖。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石曾李煜瀛書於孟都重文館。時年八十有八。 |
行草書 |
珍藏此帖主體釋義。世界萬物皆天下為公之一環。每一最小之單位。亦即箇體。自為之主。不為任何其他所獨有。此蒲氏不承認產權之說。亦即哲學最高之原則。但於事實不能無維護者保持其安全。就此以千年計文化流傳之特品。孰當有之。有而經若干寒暑又易他手。如冊中諸跋所云。可以見之。是帖至高陽王氏珍藏若干年。其子孫公之於高陽李氏紀念圖書館。我主其事。亦不敵長期私有。但亦不敵放棄珍藏維護之責任。責任所在。而非權利屢有欲見重價購之者。均經婉謝。而以公諸世界集體。稚老書之於冊首二十四字。包括諸多團體而非一。亦即試驗天下為公之一方式。天下之大不知何止。或竟無外。至小無內。則且不只魯公自身。吾人共同理想如吳稚暉。張靜江兩先生與余創立世界社。由社而聚集聯合。包羅萬有。擴而為□□□□□□□□□□。吾人有時譯為世界集體。或世界集團。或世界同盟。實均西文華寫如存之兩字。西文為WORLD CONFEDERTON。如是而已。簡言之。謂為世界。世界包羅萬有。萬有均自為箇體。個體又聯合為集體或集團。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之一團和氣。此實世界組織最大最高之理想。吾人致力生平。尚少規模可尋。不得已而求諸卷冊集合於六代文獻墨迹。以此高齡為首。但究如何能使永久保存。不受任何損壞。思之不難。行之則無時不在顧慮之中。故云主體之意義如此。而實行保持又為事實難於確定者。此帖已有千年計之歷史。但千年書中已不為少。而在人類尤在宇宙則為微乎小矣。今當於主體意義之外。深求物質之石室金櫃。以禦水火。尤於精神之大戰小戰。如何以策安全。此乃世界問題。國際問題。人類問題。宇宙問題。吾近九十之年。不唯不日近於聞道。而且有日遠之恐惶。數十年來。此冊由王氏至李氏。由箇人至團體。雖見於組織今日之重文館。以及我之遺囑。既在台北法院與手寫遺書。然執行者何以處之於吾百年之後。此冊如何。六代中之宋元明清民國諸多文獻墨迹又如何。徬徨不知其所以。書由半張紙集合而成。共期如是宇宙萬物以至人群。更難言矣。書此以待賢者之教也。中國民國五十七年戊申西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初旬。正圖得安全之書倉。以藏諸卷冊。此以年計之首為之代表。若魯公有靈。其何以助我教我。而得其道耶。石曾李煜瀛書於孟都重文館。時年八十有八。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
行書 |
世界同盟國際社團聯合總會。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煜註 |
行書 |
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十日十一日夜間重觀此冊。剪此信紙上端附置於此。以利西字原文與西字華寫對照同觀意義之一也。世界同盟華語社團印不明。補充之於左亦意義又一也。此冊成為世界同盟國際社團大會中之華語社團最古之文墨。以此標明更一也。煜註。 |
|
印記:
世界同盟華語社團印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煜瀛三識。時年八十有九。 |
行書 |
已酉(西元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八至廿六近十日之長途。國父孫文歷史性之札冊。與此歷史墨迹魯公手書雙寶。與余同來台北。不可不記者也。煜瀛三識。時年八十有九。 |
|
印記:
世界同盟華語社團印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一 |
開國六十年辛亥西一九七一四月三日重觀于台。石曾時年九十有一。 |
行書 |
開國六十年辛亥西一九七一四月三日重觀于台。石曾時年九十有一。 |
|
印記:
世界社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李煜瀛題 |
隸書 |
重文館珍藏第一墨迹。(隸書)。李煜瀛題。(行書)。 |
|
印記:
石曾、重文館 |
|
題跋 |
|
幅前二 |
|
行書 |
高陽圖書館非僅紀念李王孫齊人與地尤然。 |
|
印記:
高陽紀念圖書館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字□字補寫于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三日晚九時於孟都達觀里。時年八十有七。煜瀛補識。 |
行書 |
此帖原藏或過目於宋元明清民國諸家合作者為六代。六代文獻墨迹之得稱此帖其始基也。故第一墨迹云。高陽王氏藏此帖在我之前。繼有高陽紀念圖書館與今之重文館。館成仍建立于紀念館。與王李紀念之家庭基石之上。而淡忘既往或輟繼人有關之機構。亦然重文館者。文獻與文藝重重之意義。其詳另見專冊。茲揭其耑耳。
前二行及三行至重文館者之者字。而止不復憶為何年。而何年齡所書者字不正耳。字□字補寫于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三日晚九時於孟都達觀里。時年八十有七。煜瀛補識。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煜瀛敬識于孟都 |
行書 |
魯公世系簡記與魯公傳略。一。世系。真卿。師古五世從孫。師古。之推孫。唐。萬年人。之推。協子。北齊。協。見遠子。見遠。隋。臨沂人。二。傳略。顏真卿。字清臣。博學工辭章。事親孝。開元中進士。累遷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討安祿山。被推盟主。拜戶部侍郎。兼河北招討使。雖受讒而屢任要職。封魯郡公太子太師。因受盧祀陰謀。使諭李希烈脅之不屈。遇害。卒贈司徒。謚文忠。正剛有禮。天下尊之。不呼姓名。稱為魯公。善書。筆力如其人。書法傳世之重。且掩其他。有顏魯公集。年遠真迹傳世極少。此為至寶之一。 魯公先世歷代博學高風。後世遺傳學明例不一見顏氏之世系。魯公智仁勇之人格。天人信史例之一也。煜瀛敬識于孟都。 |
|
印記:
石曾、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石曾識。時年八十有四。 |
行書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夜間重思世界集體世界社團等諸大問題。及于此冊。尤憶重慶時代稚老在渝。吾與靜公在紐舉行世界聯合大會後。允征到渝函述面陳關于名稱有疑議與修正之意。稚老主保留。詢余再商。勝利後回至滬。曾為題此。此中便過諸多。近重來孟都。更有與何篤修均將赴法。有復興世界聯合組織擬議。夜間思後。憶此重觀。簡述在此。詳另記之。石曾識。時年八十有四。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再來重觀。補書後空白與此同觀。元月廿六石曾又識。時年八十有七。 |
行書 |
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再來重觀。補書後空白與此同觀。元月廿六石曾又識。時年八十有七。 |
|
印記:
仁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煜瀛又識于孟都。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三日。 |
行書 |
此中千百年之古人。因我而渡重洋。歷幾大洲。究竟如何。我功我過。無能預知。雖不欲聽天命。亦無可如何。惟祝先賢不遇原子戰之惡劇耳。煜瀛又識于孟都。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三日。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年)五月廿五夜。時年八十有六。 |
行書 |
題跋滿冊。顏史獨缺。□扌久(合為一字)覺見。急速補之。不避破筆。不欲再遲。非放草之形似大拙。非意為也。五十七年(西元一九六八年)五月廿五夜。時年八十有六。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民三十六(西元一九四七年)。六。六。 |
行書 |
隸題原出弼臣。吾臨易之。右王書也。煜。民三十六(西元一九四七年)。六。六。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辛亥。西曆一千九百七十一年四月五日。重計推廣。煜識。時年九十有一。 |
行書 |
中華民國開國六十年辛亥。西曆一千九百七十一年四月五日。重計推廣。煜識。時年九十有一。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煜誌 |
行書 |
此冊固居推廣冊之前。亦六代文獻墨蹟之首。煜誌。 |
|
印記:
李林書屋 |
|
題籤 |
李煜瀛 |
幅前二 |
|
隸書 |
顏魯公劉中使帖真蹟。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石曾又注 |
行書 |
原藏此帖高陽王曉雲先生有兩跋。一大楷說明令兒子灋良書之。二小行楷先生自寫大字。跋中曾云原為卷子。改裝成冊。乃此在冊外有紅木夾板。其重不下于金屬。攜帶不便。乃改成如此之輕便本。本開右頁左部下角吾注。隸題原出弼臣。吾臨易之。指置于紅木板者。而言左籤隸書劉中二字殘破者。即王弼臣書注此以明之。否則年久又將成難解□考也。石曾又注。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卅八(西元一九四九年)。七。廿。 |
行書 |
推廣冊與六代文墨混合。關于顔跋。如沈尹默張大千諸君等。卅八(西元一九四九年)。七。廿。 |
|
印記:
世界聯合圖書館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二 |
又識。辛亥(西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六日。 |
行書 |
弼臣喜陳曼生隸書體。所書似之。又識。辛亥(西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六日。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煜瀛誌于重文館 |
行書 |
世界高陽等圖書館隨大陸淪陷。恢復尚不知何時圖書大量再集難能。年攜小敖之文獻墨迹與文藝品類。合組為重文館。以多質少量之精華。居兩館之冠。而以重文名之。此乃亂後之組織也。煜瀛誌于重文館。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吳敬恆 |
幅前三 |
中華民國三十有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武進吳敬恆署耑。時年八十有三。 |
篆書 |
世界集體中國國際圖書聯合社高陽李氏紀念圖書館珍藏。(篆書)。中華民國三十有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武進吳敬恆署耑。時年八十有三。(行書)。 |
|
印記:
稚暉、吳敬恆印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廿三夜煜 |
行書 |
吳蔡張公俱蓋章。稚翁親署椅傾堂。寺林屋主驚神魄。八載如梭心倍傷。廿三夜煜。 |
|
印記:
煜瀛、李林書屋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煜誌 |
行書 |
吳稚暉張靜江兩先生與煜創辦世界社。于今四十二年。由此推進而為世界集體。與中國國際種種機構。各圖書館亦其中之諸環。此冊為紀念圕中最古而亦最精之真跡。其文化合作象徵之象徵也歟。煜誌。 |
|
印記:
李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煜瀛又識 |
行書 |
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某日。稚公于滬蒲園中之李林書屋。午餐餐前書此。惟惜當時未請公蓋章于劉中使帖本頁。以視經眼之意。因在準備作書之前。稚公起椅。後部傾地。幸無恙。而吾人大驚。否則從容必請蓋章矣。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補記。煜瀛。 作補記後據事偶成七絕錄之于右。本隨便寫寫之意。稚公其不以為褻此遺蹟。人言則不顧矣。煜瀛又識。 |
|
印記:
李廬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銅像揭幕後兩月重來孟都記此□。年八十有四。 |
行書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即稚老百歲紀念之年。銅像揭幕後兩月重來孟都記此□。年八十有四。 |
|
印記:
世界社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煜瀛誌于孟都 |
行書 |
不久或較久之將來。必能恢復大陸世界高陽兩館。必復興無疑。其時重文館仍居二者之冠。繼往開來。今日吾以兩館之表率。合二體之精神。團結歸于一致。亦正吾願所至千萬年史蹟長傳者也。煜瀛誌于孟都。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三 |
煜注 |
行書 |
附錄全聯。中華學術會友重文千萬年史蹟長傳六代墨光新世紀。國際圖書館移道遠雙十節復興奠定兩京歌頌古名都。此聯成于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雙十節。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因日重文館展覽于文藝友社。煜注。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四 |
煜瀛八十七歲補記于孟都 |
行書 |
世界集體中國國際圕聯合社。(楷書)。世界集體四字之譯名早在紐約之時。屬經修正當名。譯書之其事。之經過。亦有詳述之必要。非此中題注所能詳盡。均當見于當時另冊興此目觀。稚老已篆署耑。而無從隨時演進之遺憾。別與此冊長存。煜瀛八十七歲補記于孟都。(行書)。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四 |
珍藏。李煜瀛題。 |
楷書 |
高陽李紀念圖書館。珍藏。李煜瀛題。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四 |
|
楷書 |
目次。首冊。沈尹默。跋首冊之末。題二冊之首。
顏魯公劉中使帖真蹟。高陽王氏改裝本題跋。王芝。喬簣成。鮮于樞。張晏。白珽。田衍。文徵明。董其昌。沈荃。李來泰。王金臺。王灋良。紀念圕增裝本題跋。吳敬恒。李煜瀛。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王芝 |
後副葉一 |
大梁王芝再拜謹題于寶墨齋。 |
楷書 |
右唐太師顔魯公書劉中使帖真蹟。著載宣和書譜。南渡後入紹興内府。至元丙戌(西元一二八六年)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率更卜商帖真蹟二卷易得於張繡江處。此帖筆畫雄健。不獨與蔡明遠寒食等帖相頡頏。而書旨慷慨激烈。公之英風義節猶可想見於百世之下。信可寶也。三月十有二日。大梁王芝再拜謹題于寶墨齋。 |
|
印記:
王芝私印、王芝私印 |
|
題跋 |
喬簣成 |
後副葉一 |
北燕喬簣成仲山觀。 |
行書 |
北燕喬簣成仲山觀。 |
|
題跋 |
李煜瀛 |
後副葉一 |
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誌於語鸕國孟都重文西館。李煜瀛。 |
行書 |
王芝。字英孫。宋會稽人。宋亡聚四方名士。歌詠書畫。不入仕途。求得魯公劉中使帖。字義兼重。或尤重其英風。見于辭表。題時在元代更可貴矣。喬仲山。尚未考得其事蹟。當亦宋元間人也。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誌於語鸕國孟都重文西館。李煜瀛。 |
|
印記:
李廬、西館 |
|
題跋 |
鮮于樞 |
後副葉二 |
鮮于樞拜手書 |
行書 |
顏太師之書。世不多見。不肖平生見真跡三本。祭姪季明文。馬病。及此帖。祭姪行草。馬病行真。皆小。而此帖正行差大。雖體製不同。然其英風烈氣。見於筆端一也。此語豈可為不知者道哉。鮮于樞拜手書。 |
|
印記:
系殷封周 |
|
題跋 |
張晏 |
後副葉三 |
時大德九年歲在乙巳(西元一三0五年)冬十月廿五日。集賢學士通議大夫張晏敬書。 |
行書 |
魯公書存世嘗見李光顔太保帖。乞米帖。馬病帖。頓首夫人帖。祭姪季明文。允南母商氏贈告昭甫告。幷此八本。觀於此書端可為鈎如屈金。點如墮石。東坡有云。書至於顔魯公誠哉。是言也。時大德九年歲在乙巳(西元一三0五年)冬十月廿五日。集賢學士通議大夫張晏敬書。 |
|
印記:
張晏私印、逢山彥清、端本家傳、襄國張氏 |
|
題跋 |
白珽 |
後副葉四 |
錢唐白珽謹題。 |
行書 |
瀛州帖視魯公它書特大。而廪廪忠義之氣。如對生面。非石刻所能髣髴也。余平生獲見真蹟二。小字麻姑記與此耳。嘗有云。桃源在何處。迺見世道汚。所以顔魯公細字記麻姑。事近荒忽。特賢者適嬰多虞。世降俗陋。假異境以明其志。殆子欲居夷也。維魯公忠貫日月。功載旂常。固不待善書名于代。況筆精墨妙若是邪。昔桓彞渡江。傷晉之弱。及見王導輩語。則知有託足之地。余於是觀公翦禽之快。亦知夫唐爝未息歟。史侯處厚尚義士也。曠歲月而得之。既得之非尚義者。不出示非其人處厚。知所尚哉。錢唐白珽謹題。 |
|
印記:
白珽王父、湛淵子 |
|
題跋 |
田衍 |
後副葉五 |
至大己酉(西元一三0九年)中秋日拜觀於蘭谷大卿史侯之第。蒙城田衍題。 |
行書 |
右唐魯郡開國公太子太師顔真卿字清臣。書劉中使帖真蹟四十一字。公嘗學書於張旭。得屋漏雨法。衍游京師覽公書最多。衍之所藏送辛晃序。顔昭甫殷夫人二誥。爭座後帖。朝回馬病帖。皆經宣和紹興御府。然俱未若此帖之雄放豪逸。豈特入季明之室。將與元氣爭長。昔人云。書一藝耳。苟非其人。雖工不足貴也。惟公可以當之。至大己酉(西元一三0九年)中秋日拜觀於蘭谷大卿史侯之第。蒙城田衍題。 |
|
題跋 |
張宴 |
後副葉六 |
敬書于勸學齋 |
行書 |
太平之日。生長京師。乃得會觀諸名法帖。故能考其筆法。辯其真偽也。如顔書且勿論碑本。今專審其墨跡。如乞米李太保馬病皆真行。祭姪文行草字如錢。許大四帖相若。皆白紙。頓首夫人行書澹黄紙。字亦錢許大。昭甫告正書甚嚴整有力。白紙。字亦錢許大。全肖碑刻。允南母告寸五大字。筆力不及白紙。此劉中使帖字最大。觀其運筆點畫。如見其人。端有聞捷慨然效忠之態。真希世之寶也。時於明窻靜几。展翫之餘。收卷三嘆。後之學書者。非不厲志。米芾所為心會而手不遂也。飲中嘗用東坡硯。山谷墨。敬書于勸學齋。 |
|
題跋 |
文徵明 |
後副葉七 |
徵明頓首。中甫尊兄。 |
行草書 |
早來左顧匆匆。不獲款曲。甚媿。承借公顔帖適歸。僕馬遑遽不及。詳閲姑隨史馳納。他日入城更望帶至一觀。千萬千萬。簽題亦伺後。次不悉。徵明頓首。中甫尊兄。 |
|
題跋 |
文徵明 |
後副葉八 |
嘉靖十年歲在辛卯(西元一五三一年)八月長洲文徵明題 |
行楷書 |
文太史小楷書劉中使帖跋尾。三。(隸書)。右顔魯公劉中使帖。徵明少時嘗從太僕李公應禎觀於吳江史氏。李公謂。魯公真蹟存世者。此帖為最。徵明時未有識。不知其言為的。及今四十年。年踰六十。所閲顔書屢矣。卒莫有勝之者。因華君中甫持以相示。展閲數四。神氣爽然。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者。此帖誠有之。乃知前輩之不妄也。帖後跋尾六通。首王英孫。次鮮于太常。又次張彦清。白湛淵。田師孟。最後亦彥清書。蓋此帖曾藏彦清所。後易於英孫耳。觀跋語可見按英孫所跋。歲月宜在後。不知何縁出諸公之前。初疑裝池之誤。欲令改易。而張公鈐印宛然不可拆裂。姑記於此。以俟博識。嘉靖十年歲在辛卯(西元一五三一年)八月長洲文徵明題。(行楷書) |
|
印記:
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
|
題跋 |
董其昌 |
後副葉九 |
董其昌觀因題 |
行楷書 |
鮮于伯幾題祭季明文天下法書第二。吾家法書第一。此又題劉中使帖。漁陽筆法信有所。自名不虛得。此卷余已刻之鴻堂帖中。董其昌觀因題。 |
|
印記:
董其昌印 |
|
題跋 |
沈荃 |
後副葉九 |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華亭沈荃 |
行楷書 |
細觀此卷真蹟。知藏真沙門與宋四大家筆法。之所自前賢題識炳如星日。噫可寶也。康熙丁巳(西元一六七七年)夏五朔觀於燕都正陽門外宛羽齋。因為題此。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華亭沈荃。 |
|
印記:
沈荃(連珠) |
|
題跋 |
李來泰 |
後副葉十 |
李來泰敬識於宛羽齋 |
行楷書 |
瀛州帖向見戲鴻堂墨刻中。與坐位季明並稱神品。茲於伯龍齋頭得覩真蹟。楮墨完好知至寶在天壤間。自有神物護持。非偶然也。李來泰敬識於宛羽齋。 |
|
印記:
李來泰印、李(來泰)印(半印)、(李)來泰(印)(半印)、石(臺)(半印)、(石)臺(半印) |
|
題跋 |
王灋良 |
幅後一 |
|
楷書 |
右魯公劉中使帖。同治壬申(西元一八七二年)得之。廠肆原裝係絹相。卷子長二丈有奇帖尾題跋十二計人十。首田次白次張又次張次王與鮮于。中間以喬。再次即董。董之次有文。行楷各一。最後為沈李。蓋董之先文乃題於相絹。而前六跋位置揆之。收藏姓氏似尚參差。茲謹照文跋一仍舊次並移董於文後沈前改裝成附記數言。命兒子灋良書於簡末。 |
|
印記:
王金臺印、曉雲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重陽日書 |
行書 |
此帖華氏以前收藏。端緒與張丑清河書畫舫所載略同。惟歸張丑一層不能符合。然考白氏跋內示非其人四字為句。文義乃深。而彼刻無非其人三字。又文氏一札付之闕如。其所收之為贗本。已可概見。王虛舟竹雲題跋謂錫山秦公子曾見此帖於京師。字大如掌。遂疑董氏鴻堂所刻字形差小。與秦所見不同。不知鮮于太常明言此帖正行字較馬病。季明差大則如掌之說。特約略言之耳。獨文氏以王英孫跋宜在後。不應出諸公之前。為不可解。謹按王跋於至元丙戌(西元一二八六年)。乃元世祖之二十三年。非順帝至元也。蓋順帝辛巳即改元至正。是以順帝至元無丙戌年。且如文氏所云。則是此帖於大德九年乙巳(西元一三0五年)藏張彥清。所歷四十年。至至元丙戌(西元一二八六年)始易之王英孫。何以蒙城田衍於至大己酉中秋拜觀於蘭谷大卿史侯之第乎。然而文氏之跋此帖。審重低回。用心亦良苦矣。豈張繡江之即張彥清。非後學寡聞單見所能知耶。至此帖輾轉市廛三年莫售。余乃排群議而收之。是不可解者。又不獨文氏一跋也。同治癸酉(西元一八七三年)六月九日識於阿所好齋。 文跋內案英孫所跋云云。蓋誤認張繡江為張晏。因以至元為後至元耳。考繡江元初人。名斯立。字可與。非彥清也。至李跋謂此帖之在戲鴻堂。與坐位季明並稱神品。亦非定評。夫董刻祭姪文誠為可。尚若此帖之刻。與坐位摹本同一失真。何神品之有。而白氏一跋。則有關世道人心文字題跋云乎哉。八月廿九日又記。 帖內兩足慰句。何等痛快淋漓。若作可慰。便嫌不暢。且此足字。與盧八倉曹帖足下之足同一結法。書畫舫鐵網珊瑚均訛。為可真可笑人。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七月九日。 王良常云。凡古人名蹟。但問佳惡。不論真贗。誠以鐫刻流傳彼此互異。儻無定見。何從折衷。即如近代所刻顏帖。停雲館之祭姪文。與餘清齋筆意不同。戲鴻堂之奉辭帖。與快雪堂字數不同。餘清齋之蔡明遠與快雪堂筆意字數均有不同。然祭姪當以餘清為正。奉辭明遠。當以快雪為正。自不難一目了然。此劉中使帖。初見於戲鴻堂刻。已為良常所言几。嗣又刻之曾氏滋蕙堂。亦與真蹟不類。案曾氏初搨本前列有目錄。此帖不在錄中。不知何時增入帖。後名款三字。係從劉太沖敘摹入。尤可笑人。近見賈人持有此帖一卷。用油素鉤。自戲鴻堂。其真贗佳惡。則又不必辨矣。己卯秋日金臺。王虛舟先生未見此帖真蹟。便知戲鴻堂刻之失真。余既見此帖。益信虛舟先生眼高於頂。余出此帖示客。必並示以戲鴻堂而卒。未有別白之者。抑又何耶。己卯重陽前一日。 華亭尚書書中董狐。嘗短王著以倣書入石。其所刻戲鴻堂帖。自當精加鑒別。不使王著在地下笑人。特鉤摹假之。他人草率不免耳。劉中使帖。既經摹入。自無可疑。況此紙結構神(點去。遠)明遠。出董刻上乎。同日又記。 此紙羣以為贗。余未親見魯公執筆。不敢謂其不然。然魯公名蹟。傳刻至今者。除座位稿。祭姪文。劉太沖敘外。他如修書守政江外文殊廣平草篆明遠送書等帖。均不若此沈雄鬱勃一氣盤旋。是此紙為魯公手書。已無疑義。他日儻更見廬山真面此紙之贗。確然可證。余亦必不固執前言。不然。則嗜痂之誚。燕石之譏。所不恤矣。重陽日書。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煜更志 |
行書 |
實事求是章文於王氏父子。字學與考證可見。禊師與稚老均重此義。吾之聞道幸矣。吾與弼臣父子是深因為鄉誼世交。而禊師之關係亦重此章之紀念多端也。煜更志。 |
|
印記:
實事求是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煜瀛再注 |
行書 |
王氏父子兄弟均作顏體書。弼臣楷書為前。其弟灋義大略相似。亦有贈我對聯。仍在憶中。但不若其兄功力之深。其後人則□西學。曉雲先生知作顏字。而未見合。由跋之語氣。認為作者自寫。為重陽日書。似已顯示矣。弼臣亦作此體。覺古拙之氣更澤耳。煜瀛再注。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煜瀛誌 |
行書 |
此跋與前楷書跋同出王氏父子之筆。父為文。子作書。曉雲鄉先生吾于幼齡得見。不復憶其丰采。弼臣先生互相視如兄弟。恆朝夕相處。並從其學書。知其人之純謹甚詳。沈潛超過高明。由其寫風亦可見之。跋後絕無弼臣一款一章。直至曉雲先生歿後。多年如一日。尊父之意也。然吾為紀念與藝術。惜之弼臣亦精于刻章也。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煜瀛誌。 |
|
印記:
石曾李印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煜瀛又注。時年九十有一。四日午前十時寫于溫州街之世界社所。 |
行書 |
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四月四日重觀此跋。發見父為文子作書語有誤。前行雖已修正。但尚未十分明顯。茲更重言。以申明之茲。再三細加重觀此跋。確出曉雲先生自手。而非弼臣代筆。與前大楷不同。前跋說明。命兒子灋良錄于簡末。此跋則未作是語。可明為自書無疑。前吾謂田跋之語氣。認為作者自寫。仍係推測。實我之疏忽。今幸發見今是昨非。引為大幸。正誤一也。尤幸。故得見曉雲先生親筆。無異又得至寶也。煜瀛又注。時年九十有一。四日午前十時寫于溫州街之世界社所。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煜瀛。時年八十有八。 |
行書 |
五十七年戊申一九六八。八月二十日。曉雲觀於孟都重文館。得重要之發見。即此跋出于作者自手。應更正前云父為文子作書一語。煜瀛。時年八十有八。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二 |
煜瀛又注 |
行書 |
曉雲先生兩跋。前跋弼臣手錄。此後跋則先生自書。吾初錯覺有二。固一則命錄簡端。以為兩跋皆然。二則弼臣亦作此字體。細讀此跋鑒讀書之而未盡。前跋始于同治壬申即十一年西一八七二。第二跋始於同治癸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六月九日。八月廿九又記。後六年己卯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七月九日更續書三節。最後一節為同年九月九日。並未結束。故無結論與印章。仍可續書而未。則不知何也。實與考論。煜瀛又注。 |
|
印記:
李廬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三 |
|
行書 |
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春夏之交。二三四等月中。李韻清兄偶談兩大博物院。主持人蔣慰堂兄對我深具同情。因我曾創辦故宮博物院。欲為紀念在兩院中設一專組。實納我所收藏。予以維護。並可稍止物質之互助象徵。以促成之繼。又晤談函洽且得蔣院長于三月。弟星期在院午餐。約幾友好因座以謝馬魏鄭成諸兄韻清。當然歡聚素餐之餘。兼得惠我多珍。尤加增我對兩院之認識與瞭解。惟伯聰兄公忙未到。他友與院中因人均在。兩月之交與慰堂兄又互略請。更相接近。與此冊前後曾寫之釋義感想。多不謀而合之默亦與前。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三 |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八日。上海蒲園高陽李煜瀛記并書。 |
行書 |
吾邑王氏父子曉雲弼臣兩先生。收藏顏字帖。既富且精。此冊為其冠。父子精顏書法。其後從事新學。舊傳漸失學業與收藏略圖。吾從弼臣先生學書。稍具外表。學力不能及其什百。雖然弼臣書三殿門匾額。若干年後。吾為顏楷。故宮博物院匾額先後相提並論。當時社會日報且一時誤認吾字為勾自顏家廟碑。益增吾愧。亦見後人於書法。較前忽略多多矣。前二十年。吾家組織高陽李氏紀念圖書館。弼臣子子方 世兄。以家人無復理其先人舊業之意。遂以僅餘之此冊紀念圖書館。高陽珍品雖散猶存。吾之為是組織。雖以邑姓定稱。殊無私意而實社會化之權輿也。四十二年以來。吳稚暉張靜江兩先生與余組織世界社。將近世紀之半。先後有世界社團。中國國際圕世界集體。中國國際聯合圕。各種較為局部之圕或屬于一院一校一家一人或紀念或收藏或移贈。均為聯合之一環。此冊雖不過一環之一環。而其為善本真蹟之冠。固當仁不讓。不唯甲乎一館一鄉一國。抑且甲乎世界也。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八日。上海蒲園高陽李煜瀛記并書。 |
|
印記:
李石曾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三 |
四月四日。石曾又識于溫州街世界社。時年九十有一。 |
行書 |
數年在大同之家。張鄭兩兄作東。及在岳軍兄寓所之商。不無間接之關係。不可不並書之。非僅移交小事。公誼尤重。亦史料淵源。而非題外之文也。惟冊低無除在此。夾空中補充亦可相互參證。其詳自待補頁而進之。岳軍先生多年關于此事。近病及月。否則或亦參加院之午餐。聚請最近方康復辦公。諸待商談或見于增頁之中也。四月四日。石曾又識于溫州街世界社。時年九十有一。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三 |
石曾附誌。時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十日也。 |
行書 |
劉中使帖及跋之次序。因改裝而數易。一見文跋。一為王氏得於廠肆裝為卷子之時。一為王氏改裝所記。自歸圖書館後仍其舊。只今增裝加以題跋。列其目次而已。至未盡之意與時人諸跋。將見于推廣之冊。欲知本冊經過者。可于文跋王跋與吾所記中見之。石曾附誌。時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五月十日也。 |
|
印記:
李煜瀛 |
|
題跋 |
顧毓琇 |
幅後三 |
顏氏真蹟。高陽珍藏。希世墨寶。孟都謹觀。顧毓琇。丁未(西元一九六七年)六月。 |
行楷書 |
顏氏真蹟。高陽珍藏。希世墨寶。孟都謹觀。顧毓琇。丁未(西元一九六七年)六月。 |
|
題跋 |
沈尹默 |
幅後三 |
吳興沈尹默觀畢並記 |
行書 |
右顏魯公書劉中使帖四十一字墨跡。真希世之寶。冊中元明諸賢題跋亦無一不精妙者。文札筆致刻意師法魯公。則尤為可觀。以此可知前賢每見一名蹟。必有所獲也。此帖今歸石曾先生。藏於紀念圖書館。頃出以相示。並命錄魯公及題跋諸人小傳於別冊。以詔來者。吳興沈尹默觀畢並記。 |
|
印記:
沈尹默印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三 |
煜瀛補誌。卅六(西元一九四七年)。六。廿九。 |
行書 |
此冊為收藏社會化。收藏學典化之首。詳見推廣冊。煜瀛補誌。卅六(西元一九四七年)。六。廿九。 |
|
印記:
李林書屋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
行書 |
顏魯公劉中使帖真蹟。高陽紀念圖書館珍藏。書後。 |
|
印記:
一肩行李二牛書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
行書 |
顏魯公與題跋諸人及高陽紀念圖書館之有關史料者。本擬詳于別冊。惟亦非即日可辦。又值世界集體展覽會在即。先為此書後略記之。顏氏為萬年望族。今陝西長安縣之一部。魯公固以封魯郡公。得稱亦以為人忠正。剛而有禮。舉世尊稱之。有顏魯公集。其諡文忠。名真卿。字清臣。唐開元進士。博學工詞章。善正草書。劉中使帖其一也。魯公累任內外各要職。安祿山反。起兵討之。李希烈反。不屈遇害。跋中多稱公之英風烈氣。慷慨義節。並由帖見之。
題跋諸人見後。先以高陽珍藏紀念之前為範圍。而後及于他。
王芝。即吳孫。又字才翁。修竹。仕將作監主簿。家饒于貲。宋亡後延致四方名士。賦詠相娛。善畫墨竹蘭蕙。為一時士人所宗。宋會稽人。題則元代。世祖廿三年。
喬簣成。字仲山。北燕人。
鮮于樞。字伯機。漁陽人。元大德間卒。工書畫。善鑒定。文望與松雪伯仲。有困學齋集錄。又號直寄老人。
張晏。元人。曾得于史志。未即錄。容再考補記。
白珽。字廷玉。宋錢塘人。卒八十一歲。由一二四八至一三二八。入元歸老棲霞。山人別字以地名。如其居西湖時。其門以泉名之。曰湛淵以自號。有湛淵集。
田衍。字師孟。元彰德人。性穎異博識。多藏古法書名畫。間寫墨竹。松雪謂其先京兆醴人。後徙太康。再徙蒙城。
文徵明。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私諡貞獻先生。詩文書畫無一不妙。此冊文札師法魯公。尤為可觀。誠如沈跋所云。小跋詳考可貴。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明華亭人。或謂滬董家滙人。萬曆己丑(西元一五八九年)進士。官至大宗伯。諡文敏。以書法名畫山水宗北苑。其畫集宋元諸家。行以己意。
沈荃。字貞蕤。江南華亭人。順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進士。授編修。內外任職。至禮部侍朗銜二十三卒。曾教帝。學書甚勤。
李來泰。字石臺。臨川人。順治九年(西元一六五二年)進士。名文博奧。詩以和雅稱。有石臺集。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前四 |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煜瀛。 |
行書 |
高陽藏之先王後李。為紀念圖書館珍品之冠。王氏父子略見前跋。至于高陽李氏孫氏。詳見史籍。尤以兩文正為著。新時代中。吾與禹行。皆以革命與文化以及圖書館相涉。或見史籍。或詳他冊。然高陽齊氏尤推禊亭先生。見四庫學典廣編不可名于高陽紀念圖書館中。及之至吳公一代名賢。沈君著于書法。無待詳述。世界組織與圖書館與此冊之關係。亦不可不及之者。且亦曾見此冊。則蔡孑民。張靜江兩先生。惜未題一字。補請以章為紀念。至以人地之關係。如邰克侶先生之所倡。紀念之範圍愈廣。非僅李王孫齊已也。
高陽人地關係如邰先生之說於館。不可不為專載。然非此冊之所能詳。但以紀念及之已非偶然。而魯公之大與小館之微。皆入于世界人地之環。則所謂收藏學典化。收藏社會化。亦收藏世界化。殊非一般之收藏而已。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煜瀛。 |
|
印記:
石曾李氏煜瀛、高陽紀念圖書館章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壬辰(西元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四日早夜。誌于孟都達觀廬。李煜瀛。 |
行書 |
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一月廿二日。將自孟都出發。作世界旅行之前。將重文館冠以此冊之六代文獻墨迹置于新建之保險庫中。十四裝箱重觀。作此籍與魯公等六代群賢話別相見。當在半年之後矣。一笑。壬辰(西元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四日早夜。誌于孟都達觀廬。李煜瀛。 |
|
印記:
李廬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七月始回至孟都半年之約則一年又半矣。煜注。 |
行書 |
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五三年)七月始回至孟都。半年之約。則一年又半矣。煜注。 |
|
印記:
重文館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早四時重觀于孟都北。年八十有四。 |
行書 |
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早四時重觀于孟都此。年八十有四。 |
|
印記:
石曾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即民國三十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二月二十五日。石曾補誌。 |
行書 |
此冊先在北京。歸王氏。後至高陽。歸李氏。及圕又在北京。後轉上海。經過多年。至民三十八。三十九之交。乃有南美之行。此冊亦遂有曾經滄海之遇合而且過之。吾謂橫渡重洋。即以上章代之者也。到南美前三日舟中。即民國三十九年(西元一九五0年)二月二十五日。石曾補誌。 |
|
印記:
煜瀛 |
|
題跋 |
李煜瀛 |
幅後四 |
石曾時年八十有七 |
行書 |
五十六年再來孟都。十三到廿六重觀。王芝後簣樞晏三題與下小注空白多年。今勉足六十一字。張注仍待考于異日也。石曾時年八十有七。 |
|
印記:
仁社 |
|
夾片 |
|
|
中華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五月廿日。台北。 |
行書 |
移送文物第一批兩大件。列內容詳單如左。甲。巨冊(廿開或四十頁)即交。尚有其他另開在海內外續交主要者。已在此冊。內容照前後次序列之如次。第一開(前後各一頁)藏者(李石曾手寫)。第二開(左右各一頁)藏者(李氏題注。王氏題簽)。第三開(左右各一頁)吳稚老題李注。第四開(左右各一頁)李氏題注。第五開(左右連頁)顏魯公劉中使帖真蹟。歷代賞鑑名家圖章極多。近代蔡張二者。第六開(左右連頁)。王芝(宋末)喬簣成。第七開(左右連頁)鮮于樞(元代)。第八開(左右連頁)張宴(元代)。第九開(左右連頁)白珽(宋末)。第十開(左右連頁)田衍。第十一開(左右連頁)張宴(勸學齋)(元代)。第十二開(左右連頁)文徵明大字跋(明代)。第十三開(左右連頁)文徵明小字跋(明代)。第十四開(左右各一頁)前董其昌(明代)後沈荃(清代)。第十五開(左右連頁)李來泰(清代)。第十六開(左右連頁)王氏父子。王金臺。王灋良(清代高士)進士。收藏著作家。寫太和三門榜書。第十七開(左右連頁)王金臺書詳細考証。第十八開(左右各一頁)。前李氏題注。後沈尹默跋。第十九開(左右連頁)李氏題注。第二十開(後頁)李氏題注。附注。另冊另頁張大千。葉玉虎。李石曾各題注在海外。乙。長卷。一。李氏題注。二。趙孟頫墨迹(宋末元初)。三。彭元瑞(清代)跋。四。張羽(元代)同上。五。胡儼(明代)。六。林慈(明代)。七。王英(明代)。八。鄒緝(明代)。九。陸琛(明代)。十。李氏題注及重裱說明。附注賞鑑章極多。近代重要者岫廬李氏等及跋略。李煜瀛石曾閱。大略符合。筆誤者當詳校對後列正式文件。中華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五月廿日。台北。 |
|
題籤 |
|
|
|
楷書 |
唐顏魯公劉中使帖真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