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公麟畫孝經圖 卷 李公麟;Li Gonglin , 20.5x702.6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1414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畫00141400000
品名 宋李公麟畫孝經圖 卷
Paintings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分類 繪畫
作者 李公麟;Li Gonglin
書體 楷書
數量 一卷
釋文 (第一則)孝經。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第二則)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第三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第四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第五則)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第六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第七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之。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第八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第九則)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第十則)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第十一則)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第十二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第十三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第十四則)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第十五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第十六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第十七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能上下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第十八則)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慼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孝經。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隔水一 11.4
裱綾一 14.4
裱綾二 5.2
本幅 20.5x702.6
裱綾三 4.7
裱綾四 14.6
隔水二 11.3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本幅 楷書 鳳閣舍人楊公雅言。孝經關鍵六藝。根本百行。在世訓所重。謂龍眠山人李公麟曰。能圖其事以示人為有補。元豐八年(西元一0八五年)六月。因摭其一二。隨章而圖之。
包首 楷書 李公麟孝經圖。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鑑藏寶璽 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 寶笈重編
鑑藏寶璽 重華宮鑑藏寶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 乾卦圓印
收傳印記 柯九思
收傳印記 柯氏敬仲
收傳印記 東海徐有貞家藏印
收傳印記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人物 聖賢 孔子、曾子
主要主題 經史‧故事 故事(孝經)
次要主題 山水 奇石
次要主題 山水 田疇
次要主題 人物 帝王
次要主題 人物 后妃
次要主題 人物 官員(臣) 官員
次要主題 人物 孝子
次要主題 人物 孩童
次要主題 人物 侍從(侍女、童僕) 侍從、侍女
次要主題 人物 軍士
次要主題 人物 農夫
次要主題 人物 圉人
次要主題 人物 百姓
次要主題 五穀
次要主題 走獸
次要主題 走獸
次要主題 建築 宮殿
次要主題 建築 城牆
次要主題 獸力車
次要主題 器用 飲食器 豆、鼎、盤、祭器
次要主題 器用 樂器 璧鐘
其他主題 山水
其他主題 山水 江河、湖海 江河
其他主題 山水
其他主題 人物 仕女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花草
其他主題 花草 蘆葦
其他主題 翎毛
其他主題 翎毛 鴨.鳧
其他主題 建築 祭壇
其他主題 帆船
其他主題 器用 傢俱(屏風) 傢俱(屏風、太師椅、床榻)
其他主題 器用 花器
其他主題 器用 文房用具
其他主題 器用 文玩(琴棋書畫)
其他主題 器用 童玩 鼓、玩偶
其他主題 器用 耕織漁獵
其他主題 器用 枴杖
其他主題 器用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白描
界畫
皴法 披麻皴
人物衣紋描法(勻稱線條)
人物衣紋描法(減筆)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重華宮),第三冊,頁1519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31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五冊,頁315-322
參考書目 1.林婉瑜,〈李公麟<孝經圖>第九章及第十三章之圖文研究〉,《議藝份子》,第5期(2003年3月),頁41-55。
內容簡介(中文) 李公麟(西元1049-1106年),舒州(安徽舒城)人。字伯時,自號龍眠居士。北宋末曾官至朝奉郎,精鑑識,書畫俱極擅長。畫人物集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各家之法,而自成一格。白描人物,喜用澄心堂紙,筆意快似流水行雲,並屢見頓挫﹔至若人物之形貌,舉凡尊帛貴賤,莫不清晰可辨,當世即贏得有宋人物畫一名手的美譽。本卷畫孝經十八章,每段圖文並茂。楷書書經文,以白描法畫成,線條勻稱,用筆中規中矩。舊傳為李公麟所作,但與其風格略有出入。
內容簡介(中文)   本卷畫孝經十八章,每段圖文並茂。楷書書經文,以白描法畫成,線條勻稱,用筆中規中矩。   舊傳為李公麟所作,但與其風格略有出入。李公麟(西元一0四九─一一0六年),舒州(安徽舒城)人。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熙寧(一0六八─一0七七)中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元符三年(一一00)病痺致仕,歸老龍眠山。善山水、人物,兼工畫馬。
內容簡介(英文) This handscroll contains illustrations to the eighteen chapters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Each s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exceptionally fine. The delicate lines of the standard script of the calligraphy complement those of the pai-miao outline style of the paintings, creating a regular effect. Traditionally, this scroll has been attributed to Li Kung-lin, but the style appears somewhat removed from that associated with his hand. Li Kung-lin (style name Po-shih and sobriquet Lung-mien chu-shih) was a native of Shu-chou (modern Shu-ch’eng, Anhwei province). During the Hsi-ning era (1068-1077), he received his chin-shih civil service degree and went on to serve as Reviser in the Secretariat-Chancellery. In 1100, he fell ill while in office and retired to his retreat at Lung-mien Mountain. He excelled at painting landscapes, figures, and ho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