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蘭亭八柱帖(乾) 冊 虞世南 , 29.8x34.2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法帖,墨拓
文物統一編號 中帖000033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中帖00003300000
品名 清人蘭亭八柱帖(乾) 冊
分類 法帖
作者 虞世南
書體 行書
數量 一冊:十三開(本幅十三開十三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蘭亭八柱帖。第一冊。(隸書)。虞世南摹蘭亭序。永和九年。嵗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隂之蘭亭。脩稧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懐。足以極視聴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懐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静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已。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以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懐。况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録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懐。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行書)。臣張金界奴上進。(楷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9.8x34.2
全幅 30x68.8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乾隆己亥(西元一七七九年)暮春之初御筆。 行書 題蘭亭八柱冊並序。自永和之脩稧觴詠初傳。迨貞觀之蒐珍。鈎摹迭出。惟定武馳聲。籍甚而闕文。聚訟紛如寖至。翻刻失真亦復操觚求似。顧善本之難覯。贗鼎無慮百千。且好手之罕逢。名蹟或存什一。繄諌議冩其篇帙。波折又新。洎香光倣彼筆蹤。杼機獨運。余既使舊巻之離而重合。因從幾暇再臨。尋復惜原本之剥而不完。詔付文臣遍補。於是四册並敎刻。鵠然而一編。不外戱鴻繼披柳蹟於石渠。兼集唐模於壁府。仍琬琰之咸列。俾甲乙以分函。允為藝苑聨珠。題曰蘭亭八柱。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極和。布而為埏。譬畫卦之八體。流形奇偶。比而依次。分詠已舉其要。彚吟更括其全。 賺來自蕭翼。舉出本元齡。真己堂堂佚。搨猶字字馨。誰知聨後璧。原賴弆前型。(栁公權書蘭亭詩。惟於戯鴻堂帖見之。初不知其墨蹟已入内府。近閱石渠寳笈書。始知其巻久列名書上等。石渠寳笈乃張照等所校定。而董其昌所臨柳巻即藏照家。且戲鴻堂刻本亦照所深悉。乃柳巻無其昌題識及巻後黄伯思諸跋。未經刻入。皆其中之可疑者。照曽未一語及之。亦不免踈漏矣。)恰爾排八柱。居然承一亭。擎天徒躗語。特地示真形。摹固得骨髓。(謂禇虞馮。)書猶闢逕庭。(謂柳見董其昌臨帖自識語。)董臨傳聚散。(董其昌臨公權卷。初蔵張照家。本屬全卷。後以四言詩并後序及五言詩析而為二。盖照身後為人竊取也。及二卷先後入内府。經比較知其故。復令聨綴成卷。俾為完璧。名蹟流傳。離而復合。或黙有呵護之者耶。)于補惜凋零。(戲鴻堂所刻柳詩。漫漶闕筆者多。去嵗特命于敏中就邊傍補之。)殿以幾餘筆。藝林嘉話聴。乾隆己亥(西元一七七九年)暮春之初御筆。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行書 搶豪快覩永興書。林静烟新改火餘。何似山陰王逸少。崇山曲水暮春初。 坦腹東牀意欲仙。由來字必以人傳。若從肥瘦論形似。逐塊錐舟我不然。 米家寳晉漏傳名。學士風流儼若生。腕覆廓填都不管。春風即景獨怡情。 於停蓄處有波濤。真比長安薛刻髙。甲乙何須誇愽辨。幾多優孟效孫敖。丁卯上巳觀因題。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行書 此卷經董其昌定為虞永興摹。以其於禇法外别有神韻也。香光得之吴氏。後雖以贈茅元儀。而在香光齋頭頗久。故歸之畫禪室中。御題。
題跋 本幅 淳熙五年(西元一一七八年)十月朔魏昌揚益同觀。 行書 淳熙五年(西元一一七八年)十月朔魏昌揚益同觀。
題跋 宋濓 本幅 翰林學士承旨金華宋濓謹題。洪武九年(西元一三七六年)六月廿三日。 行楷書 摹書至難。必鈎勒而後填墨。最鮮得形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始為無姚。如此弓者是也。外籤乃趙文敏公所題。則其賞愛不言可知矣。翰林學士承旨金華宋濓謹題。洪武九年(西元一三七六年)六月廿三日。
題跋 董其昌 本幅 董其昌題。 行楷書 萬曆丁酉(西元一五九七年)觀於真州。吳山人孝甫所藏。以此為甲觀。後七年甲辰上元日。吳用卿攜至畫禪室。時余已摹刻此卷於鴻堂帖中。董其昌題。
題跋 本幅 天順甲申(西元一四六四年)五月望後二日。王祐與徐尚賔同往崑山。閱于雪篷舟中。 行楷書 天順甲申(西元一四六四年)五月望後二日。王祐與徐尚賔同往崑山。閱于雪篷舟中。
題跋 張弼 本幅 成化戊戌(西元一四七八年)二月丙午。葉萱。周同軌。古中静與予同觀于楊士傑之衍澤樓。張弼記。 行書 成化戊戌(西元一四七八年)二月丙午。葉萱。周同軌。古中静與予同觀于楊士傑之衍澤樓。張弼記。
題跋 董其昌 本幅 戊午(西元一六一八年)正月董其昌題。 草書 趙文敏得獨孤長老定武禊帖。作十三跋。宋時尤延之。諸公聚訟爭辨。只為此一片石耳。況唐人真跡墨本乎。此卷似永興所臨。曾入元文宗御府。假令文敏見之。又不知當若何欣賞也。久藏余齋中。中為止生所有。可謂得所歸矣。戊午(西元一六一八年)正月董其昌題。
題跋 蔣山卿 本幅 吳人蔣山卿。 草書 右軍墨妙盡於蘭亭一帖。其真跡不傳矣。見其彷彿者。尚能使人玩賞。不置何恠乎當時珍愛之耶。吳人蔣山卿。
印記: 蔣氏子雲
題跋 楊明時 本幅 執筆者明時也。 行楷書 萬曆戊戌(西元一五九八年)除夕。用卿從董太史索歸是□。同觀者吴孝父治。吴景伯國遜。吴用卿廷揚。不棄明時。焚香禮拜。昔在燕臺寓舍。執筆者明時也。
題跋 朱之蕃 本幅 金陵朱之蕃。 行書 定武佳刻世已希。遘矧唐人手筆。妙得神情可稱嫡派者乎。此卷古色黯澹中自然激射。淵珠匣劍。光怪離奇。前人所共賞識。用卿宜加十襲藏之。金陵朱之蕃。
題跋 王衡 本幅 甲辰(西元一六0四年)閏九月九日。王衡敬觀於春水船。 行書 甲辰(西元一六0四年)閏九月九日。王衡敬觀於春水船。
題跋 本幅 行書 戊午(西元一六一八年)正月廿二。新安吴廷。京山王制。楊鼎熙。王應侯同觀於董太史世春堂。
題跋 楊宛 本幅 自董玄宰太史流傳至石民内子楊宛收藏。 行書 唐虞永興臨定武蘭亭。自董玄宰太史流傳至石民内子楊宛收藏。
題跋 陳繼儒 本幅 陳繼儒獲觀敬題。 行書 世人僅見禇摹稧本。今此卷為虞永興所摹。尤是希有無上之觀。玄宰割贈茅止生。永不落刼矣。陳繼儒獲觀敬題。
題跋 楊嘉祚 本幅 楊嘉祚敬題。 草書 先文貞輔仁廟監國。時學士王儞進唐摹稧帖。睿旨命勒石大本堂。以榻本賜焉。予家藏此帖。晉人典刑遂覺未遠。兹復睹止生藏永興墨跡。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也。楊嘉祚敬題。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重一)
鑑藏寶璽 避暑山莊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