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仁集聖教序 卷 懷仁 , 22.9x599.5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故書000383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書00038300000
品名 唐懷仁集聖教序 卷
Huai-jen's Collected Wang Characters in Sacred Teachings Preface
分類 法書
作者 懷仁
書體 行書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剪字集晉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製。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況乎道佛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豪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或(應作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紛亂。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逈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玆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飡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賢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捴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昬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兹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慙慱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凡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蓋厚頑。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䠱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羣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祕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鍾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逐顯。豈謂重昬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捴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齓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何。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勅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燄。皎幽闇而恆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製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攬。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讚述。撫躬自省。慙悚交并。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沙門玄奘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般羅揭諦。般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般若多心經。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2.9x599.5
隔水一 25.6x12.7
隔水二 25.6x12.7
拖尾 25.6x408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隔水
拖尾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題跋 金章宗 隔水一 天輔五年辛丑三月十日觀 楷書 天輔五年辛丑三月十日觀。
印記: 御書之寶
題跋 隔水二 楷書 東府同觀。
題跋 戴至德 拖尾 咸亨三年十月六日西臺侍郎臣戴至德百頓首表 楷書 臣至德言。序字告成。天人交慶。綸音下霈。勝業恆修。三昧之語既興。六根之愆欲淨。可謂亙古所無。踰今難載者也。恭惟太宗文皇帝。文思天縱。顧孔孟皆有儒書。道念日躋。謂釋老豈無教典。宏慈博施。神智無方。用至仁以定乾坤。廣大孝以安社稷。明堂之餘。闡其真教。禪旨之要。發于斯文。秪園生無量光輝。上國立。永瞻德化。伏遇皇帝陛下。靈明洞徹。佛土莊嚴。普散金錢。廣集古賢之妙蹟。重宣玉軸。上遵先帝之遺文。草木霑恩。慈光遍照。萬方忻賴。四海爭親。臣至德自聞玅義。頓啟塵迷。神情堪類木雞。法力真同香象。惟慚朽鈍。莫贊高深。敬奏賀忱。謹宣玅理。無任踊躍。歡忭之至。咸亨三年十月六日西臺侍郎臣戴至德百頓首表。
題跋 李義琰 拖尾 咸亨三年十月望日中書侍郎李義琰百和南頌 楷書 三乘之旨默契于宸衷。八正之文。發抒于霽藻。分觀有寵。拜覽維寅。竊自如來。利見善現。託生教肆。南移道廣東被。未有能宣揚三昧。洗滌六塵。剖此單詞。破諸五濁者也。伏惟太宗文皇帝聰明而作。元后獨開般若之光。智慧以印如來大普莊嚴之相法。解菩提之奧旨。理討玄奘之譯文。投戈講藝。肆筆成書。演勿照之明。而鑑空沙界。導忘機之權。而功濟塵劫。于是馬鳴幽贊。龍樹昭求。并振痴送。廣提胎卵。蔭法雲于真際。則火宅晨涼。曜慧日于康衢。則重昏夜曉。勤萬機于一日二日。度四相于過去未來。恭遇皇帝陛下。善述其志。寶之以慈。購千載之遺書。煥萬年之至教。廣求鐵畫。不惜金錢。丕顯皇論。宣揚佛教。不又使雪山羅漢爭造論門。鷲嶺高僧俱傳經藏也哉。臣義琰應詔屬詞。莫贊天上人間之妙典。頌言宣德。深慚三施六度之弘文。脫屣金沙。永離乎欲火。拂衣彼岸。敢自沒于愛河。幸獲指迷。曷勝頂禮。咸亨三年十月望日中書侍郎李義琰百和南頌。
題跋 蘇軾 拖尾 蘇軾題 行書 唐太宗宴群臣。奏七德舞曰。朕昔受委專征。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則業由茲而定。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內。豈文德之比。太宗曰。勘亂以武。守成以文。文主之用。各隨其時。故萬幾之暇。孜孜博覽。不遺內典。晚年留心度世。祇事西方聖人。夫馬上之天下。豈其以寂滅示後禩哉。聖教序之旨。殆亦以神道設教之爾。高宗購王逸少真蹟。彙集成文。意亦有善述之思也夫。蘇軾題。
印記: 眉陽蘇軾、子瞻
題跋 佛印 拖尾 釋佛印題 草書 說理不契真如自性。即為謗佛。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聖教序不己贅乎。然菩提無實無虛。不落文字。亦不離文字。正所謂筏度也。後五百歲有能持戒脩福者讀此序。皆應恭敬如佛塔廟。釋佛印題。
題跋 虞集 拖尾 延祐二年秋九月。虞集識。 隸書 聖教序者。唐太宗為三藏法師玄奘撰也。高宗臨御。以一金錢購王羲之一字。命懷仁彙集成文。藏之天府。其勒石行世者。則懷仁臨摹筆也。咸亨以來。金函寶襲奉為國珍。天寶後。祿山據長安。上皇駕幸扶風。倉猝失去。至寶應中絳州。突將王元振殺行營都統李國禎。上召郭子儀委以河東事。子儀斬元振。籍其家。此卷出。肅宗即(點去)即以賜子儀。迨憲宗問柳公權字跡之善。權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復覓此卷以進。因數貞觀時政。導以法祖。憲宗為之改容。知其以筆諫也。至五代始流傳人間。故東坡佛印皆有跋記。及徽宗廣購書畫古蹟。是卷復得進呈。仍歸大內。端平壬子。北發渡江。寧宗播越。而此卷又落人間矣。延祐二年秋。演福講寺上人法喻者以廉直。從亂篋中得之。俾余印可。余細閱筆法結構并先後跋記。知為貞觀原物不誣。夫貞觀迄今已七百餘載。而恭始至唐又半之。千餘年之物。歷兵燹者。幾劫而薄蹏不損。松烟如故。始信海內奇珍。自有鬼神呵護。其出處聚散各有妙會。不獨茂先之寶劍為然也。展卷殆不勝慨慕云。延祐二年秋九月。虞集識。
印記: 虞集、伯生
題跋 性慧 拖尾 演福講寺住持性慧合十記 行書 金錢易得。聖製難求。而況右軍真蹟。又千載所僅有者乎。謹與灋藏同其供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誦是章句。應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演福講寺住持性慧合十記。
印記: 性慧、法喻
題跋 朱常淓 拖尾 大明崇禎四年八月望日。敬一。 草書 佛法自漢入中國。即與其言俱來。鳩摩羅什之徒轉相傳譯。往往失其本真。至唐太宗。命玄裝求取真本。若大乘。若小乘。若論。若論。若律。井井有條。太宗御製聖教序弁之。至今釋氏知所投止。高宗雖在春宮。又尊崇親之御製。命弘福寺沙門懷仁。搜取晉右將軍王羲之書集成。并述三藏聖記。至咸亨三年刻石于京城法侶。此亦前王之盛事也。至唐至宋。以及胡元。金函寶襲。莊嚴如故。至我明運際。文明海內。名書一時並出。此卷復歸于我。嗟乎。神物去來。各有定數。得深于斯者。自古為難。因命工重裝珍祕。謹識于後。時備觀覽。大明崇禎四年八月望日。敬一。
印記: 潞王敬主仁中和父寶
題跋 蘭花道人 拖尾 蘭花道人重題 草書 甲申中秋坐武陵時。有檇李項氏人持聖教序偽跡來觀。因出此卷相較。項帖毫無一筆合右軍規畫者。中間又偽作雙勾字補填。筆法軟緩。如寒家餓夫。舉止勉強。絕無威儀丰度。況此卷以三千金得之寶華巨賈程長卿者。是年。寶華歸。屢攜此卷。正過大方者數矣。捧之以為敵國至寶。是以裝成藏之內府。越四年。復製外函永護。今見項氏帖中字畫。真堪大噱。及考懷仁臨本行世墨刻。筆筆相反。何項氏若此之浮浪不根耶。此正所為下路人之迂曠也。況聖教序之為人重者。因其愈玩愈精。愈摹愈遠耳。又有高宗大臣賀表可證。而許敬宗一表非後人所得夢見者。上有郭子儀小長印。且虞集所記來歷甚詳。東坡佛印已先証明。可知項氏之冊為塗泥運糞矣。恐後人無我真鑒。因細表于後。并題一絕。右軍筆法推神聖。偽跡真如運糞泥。題此永為真寶護。太陽高出萬峰低。蘭花道人重題。
印記: 中和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養心殿鑑藏寶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 眉陽蘇軾
收傳印記 子瞻
收傳印記 虞集(半印。重二)
收傳印記 伯生(半印。重一)
收傳印記 潞王翰墨之寶(重七。一半印)
收傳印記 潞府(半印)
收傳印記 潞府寶藏印記
收傳印記 法喻
收傳印記 支藏寶玩
收傳印記 子儀
收傳印記 □□之章(半印。重四)
收傳印記 內翰(半印)
收傳印記 □□鑒藏(半印)
收傳印記 古吳陸氏五世堂圖書
收傳印記 墨池清興
收傳印記 (一印不識)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上冊,頁540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1
參考書目 1.〈傳唐懷仁集聖教序〉,收入劉芳如主編,《書畫裝池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初版一刷),頁90。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