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繪畫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畫000931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
作品號 | 故畫00093100000 | |
品名 |
明藍瑛仿黃公望山水 卷 Landscape after Huang Kung-wang |
|
分類 | 繪畫 | |
作者 | 藍瑛 | |
創作時間 | 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 | |
數量 | 一卷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43.4x325.6 | |
隔水一 | 15 | |
隔水二 | 13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絹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藍瑛 | 本幅 | 一峰老人。法從晉唐。筆墨全師李公麟山庄圖。又得富春江山。嚴瀨丘壑。學力性靈。兩得神妙。不獨人品高逸。蓋天時六律。據梧隱几。千古奇人。余仰師三十年。少得於皮矣。鑒賞教定。己卯(西元一六三九年)中元。東郭老農藍瑛。 | 行書 | ||
印記: 田叔氏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石渠定鑑 | |
鑑藏寶璽 | 寶笈重編 | |
鑑藏寶璽 | 御書房鑑藏寶 | |
鑑藏寶璽 | 嘉慶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宣統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主題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山水 | |||
其他主題 | 山水 | 溪澗、湍泉 | 溪澗 | |
其他主題 | 山水 | 瀑布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高士(士人、隱士) | 高士 | |
其他主題 | 船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漁夫、船夫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行旅 | ||
其他主題 | 人物 | 百姓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松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水榭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房舍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寺廟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亭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橋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細目】 |
寫意 | ||
皴法 | ||
皴法 | 披麻皴 | |
苔點 | ||
人物衣紋描法(減筆)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第四冊,頁2087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四),第二冊,頁241-242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冊,頁17-20 | |
參考書目 | 1.〈明藍瑛仿黃公望山水〉,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九月初版),頁314。 2.林柏亭著、盧素芬譯,〈黃公望的密碼?—「Y字型皴」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340期(2011年7月),頁4-21。 | |
內容簡介(中文) | 藍瑛(西元一五八五-一六六四年尚存),字田叔,號蜨叟、西湖外史、晚號石頭陀,浙江錢塘人。藍瑛少年臨摹宋元諸家,於黃公望究心尤力。中年自立門庭,涉獵既多,故落筆縱橫奇古。 此卷構圖、造形、技法全師子久,筆墨渾樸中而自饒秀潤之氣。然而山頂礬頭,層疊累積,密處如同網孔,與吳彬互通聲息。畫作于明崇禎己卯(一六三九),田叔五十五歲。 | |
內容簡介(英文) | Lan Ying, a native of Chekiang province, modeled his early style after the Sung and Yuan masters, particularly Huang Kung-wang. Later, however, his style was more individualistic and he experimented with heavier colors and thicker lines. In this work, Lan Ying presents layered peaks, streams, and mountain villages in a horizontal format. Aspects of the composition, form, and technique all reflect those of Huang Kung-wang’s style, but the use of brush and ink reveal his own originality. “Alum heads” are employed to articulate the summits of mountains and the layered peaks resemble a densely woven net, resonating with the style of Wu Pin. This work was done by Lan Ying in 1639 at the age of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