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 卷 石濤;Shitao , 40.3x170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書法
文物統一編號 贈畫000114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贈畫00011400000
品名 清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 卷
Small Self-Portrait Planting a Tree
分類 繪畫
作者 石濤;Shitao
創作時間 清聖祖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
數量 一卷
作品語文 漢文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40.3x170
前隔水 42.2x16.3
後隔水 42.2x16.5
拖尾 40.5x675.5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石濤 本幅 雙幢垂冷澗。黃檗古遺踪。火劫千間廈。煙荒四壁峯。夜來曾入定。歲久或聞鐘。且自偕兄隱。棲棲學種松。時甲寅(西元一六七四年)冬日。清湘石濟自題於昭亭之雙幢下。 楷書
印記: 學書、臣僧元濟
題跋 戴本孝 本幅 鷹阿山樵夫本孝敬題 行書 寧種天上榆。寧栽海上桑。何必種松山之陽。那有千年不壞古道場。即今荊棘滿天地。桑榆弄影何蒼涼。誰見一時種松千尺長。勸公拋卻手中钁。孤嘯江天豈不樂。鷹阿山樵夫本孝敬題。
印記: 木鷄、鷹阿山樵、本孝
題跋 蘇闢 本幅 東海蘇闢 楷書 有覺斯世。長驅自御。時至事起。成功則去。天風不羈。浮雲何處。東海蘇闢。
印記: 自在、蘇闢、易門
題跋 王槩 本幅 繡水弟王槩頓首 楷書 好向雪泥留指爪。選將白石種龍麟。坐依雙墖作同伴。手溉千株結化身。紙上分明相對語。胸中早已有斯人。松根淨拂為招我。放膽空山活鬼神。繡水弟王槩頓首。
題跋 王士茂 本幅 穎川弟汪士茂惕齋父贈 行書 時戊午長至。石公和尚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舟過鳩江。出種松圖見示。展卷酣讀。恍然導我身外之身。生我想外之想。遂成二偈。用誌廿載心交。不避續貂。深慚疥壁。博和尚輾然一笑。蘿衣藤杖點松花。日日鋤雲伴赤霞。莫道湘山唯古佛。前身無量是吾家。(小字註。湘山無量壽佛始此。和尚慧睿奇姿。能仁偉抱。其後身耶。)蘖院風流誰可堙。開山不作住山人。翛然臺笠西天界。俯看千松百世新。穎川弟汪士茂惕齋父贈。
印記: 汪士茂印、口公
題跋 祖琳 本幅 壬申(西元一六九二年)冬日為石老法弟和尚題兼正。黃海祖琳。 楷書 想見栽松舊主賓。長鑱木柄水雲身。黃猿智盡前驅力。白石心堅後起人。故態可能忘夙昔。癡情原只愛清貧。相逢此夕為何夕。井作羊腸阮步兵。咄哉黃檗山中老。貫學翻空卻又來。天下豈全無識者。古人偏自扼多才。遺陰手植雲千畝。浪跡身隨海一桮。凡聖路頭容不得。決開詩窖活深埋。壬申(西元一六九二年)冬日為石老法弟和尚題兼正。黃海祖琳。
印記: 祖琳、語山
題跋 湯燕生 本幅 黃山弟湯燕生 楷書 面茲瞿曇。天然靜樸。素尚絕塵。孤標凌玉。韻高於桐。人澹如菊。弱齡罹屯。偕兄棄俗。香梵齊修。祖筵雙續。息心了義。開蒙振朴。洪鐘待扣。昏衢與燭。弘濟有願。人天感觸。晏坐厓巔。經行澗曲。自把長鉏。荊榛淨斸。植此雲根。貞松幾束。節目磊砢。根株盤伏。凌冬詎損。歲寒滋綠。吟嘯其間。含毫絢縟。妙畫通靈。元人比躅。師胡不廉。文事兼屬。惟師含笑。煙雲過目。瞻對忘疲。虎頭金粟。俚頌上石濤大師呈正。黃山弟湯燕生。
印記: 補過、湯燕生、巖夫
題跋 趙烈文 拖尾 子壽先生笑正。隅山未歸民趙烈文題。時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夏六月廿一日。 行書 石濤畫。王麓臺推為江南第一。自詭不如。向見卷冊多主沉雄蒼莽。此獨隱秀。如書中簪花格。展卷令人神醉。頃罷守上谷。來樊輿養疴謝客。舊史公黃壽老邀飲蓮池露臺。偕賞芙蕖。余以賓座甚盛。難之。壽老衒書畫以為釣。遂見是卷。並假歸半月。不忍去手。幾欲為老顚扣舷之呼矣。古人超然之迹。良友摯愛之情。皆不可以無記。輙為小詩係後。種松石幢下。路絕無人行。披衿獨靜坐。但聞流水聲。石濤種松急。君僻耆疎頑。衿期同落落。笑指青松顏。石濤種松不記年。我已種柳清池邊。寒心未識棟梁計。且喜翠綠橫朝煙。子壽先生笑正。隅山未歸民趙烈文題。時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夏六月廿一日。
印記: 廉吏子孫、烈文私印、趙氏惠父
題跋 趙烈文 拖尾 能靜居士烈文 行書 龍暝眼底馬千匹。與可胸中竹萬竿。說與世人渾不解。止將紙素等閒看。丹青雖小有真際。此意能存法可替。紛紛譜訣滿縹囊。我與古人同一涕。我心頗有畫千幅。手不能傳但恍然。寄語知音勤證取。十三徽上本無絃。朅來勝友至如雲。把手清湘接沈文。三疊聲中一回首。風流何處不逢君。壽老弆藏甚富。鑒別尤精。閔烈孤寂時出珍物見示以慰之。最怡我情者。有沈白石。文停雲。雙松長卷。及此苦瓜寫眞卷。又山水冊葉。榮木淵明詩冊(冊字點去)意冊。皆神行空中。不著凡想。旣將歸璧。情不能恝。復為小詩。餞諸玅迹。以斯卷空白最多。不與名人題詠羼襍。輒書於後。它日以為未可。亦便割棄也。即上壽老粲正。能靜居士烈文。
印記: 能靜居、延陵趙李
題跋 張度 拖尾 光緒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夏日。無意識界老衲。張度。 行書 根本厚。盤錯多。則欝為輪囷離奇之寶。物皆然。人為最。非元公不能具此筆墨也。亦天墜間一巨寶矣。為之偈日。結愲之胸。岪鬱之容。託筆墨於種松。師其見相者法。捨法者空邪。光緒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夏日。無意識界老衲。張度。
印記: 辟非、叔憲、張度之印
題跋 宋伯魯 拖尾 伯魯 行書 禪家有南北二宗。畫家亦然。唐釋巨然為南宗大家。其後代有名僧以筆墨著。至清代而更盛。若漸江靈壁。石谿目存。接踵比肩。慧燈不絕。大滌行逕尤奇。而筆墨亦高絕。觀其論畫十八篇。推闡幽眇。多前人所未發。張浦山稱其筆意縱恣。脫去窠旧。鄭板橋偁其畫法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貼。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此卷蕭疏妍潤。迥出塵凡。所謂細秀妥貼者也。其自貌亦顧視清高。眞爽奕奕。昔有人問曰。師雙目炯炯。何自稱瞎尊者。答曰。吾目自異。遇阿堵則茫然。不若世人了了。非瞎而何。可想見其品槩矣。清秋新霽。公度出此見示。敬題數語。用誌景慕。伯魯。
印記: 子鈍氏
題跋 宋伯魯 拖尾 乙卯秋日(西元一九一五年)。伯魯又識。 行書 又案。師廣西梧州人。有明靖藩裔也。弱冠即能詩工書善畫。南越人得其片紙。寶若照乘。國亡。薙染為比邱。名元濟。字石濤。又號宏濟。又號清湘老人。一云清湘陳人。一云清湘遺人。又號大滌子。又號苦瓜和尚。又號瞎尊者。晚遊江淮。人爭重之。其遺跡維揚尤多。鄭板橋云。八大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揚州。何哉。八大純用減筆。而石濤微茸耳。且八大無二名。人易記識。石濤別號太多。翻成攪亂。然自前清中葉以後。士大夫之講求書畫者。無不知有石師矣。板橋之言。又未可據為定評耳。乙卯秋日(西元一九一五年)。伯魯又識。
印記: 宋伯魯印
題跋 羅家倫 拖尾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二月十日羅家倫跋於台北 行草書 無限江山奔腕底。一朝興廢鬱胸前。苦瓜和尚零丁叟。若箇豐神美少年。 石濤為藝苑曠代天才。其畫尤開張奇逸。凡筆墨所至。皆成創格。莫可樊籠。曩曾想像其人必雄奇傲岸不可一世者。孰意高標挺秀。瀟灑出塵若是耶。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移聖教序中讚玄奘語以贈。石濤亦足當之。此石濤步入中年時之自畫像也。題於本幅之上者有戴本孝湯燕生輩。凡六人。均彼黃山老友。多屬勝代遺民。對此希世名蹟。允為定證。是卷之畫像部份曾由翁覃溪(方綱)屬羅兩峰(聘)臨模一段。上蓋羅聘小章。裝於其所藏石濤所書道德經冊頁之前。久歸張岳軍先生藏篋。覃溪曾三跋此冊。最早為癸卯。即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餘均在戊午。為嘉慶三年(一七九八)。覃溪並題詩云。猿子相隨學種松。雙幢入定是何峰。五千言讀翻(點去)瀾熟。雲送前灣過水鐘。自註云。石濤自畫種松圖。甲寅冬(一六七四)自題於昭亭雙幢下。兩峰為摹老子冊前。戊午(一七九八)四月方綱題。是可證明覃溪所吟與兩峰所臨之母本即係此卷。冊中復有伊秉綬(墨卿)一跋云。石濤號清湘老人。陳人。又云。清湘遺人乃勝朝楚藩後。曾見其著款如此。嘉慶三年戊午(一七九八)仲冬。從北平先生借觀。寧化伊秉綬呵凍記。又曾見張善子先生藏石濤山水畫冊。前亦冠以此像。上書石濤種松圖甲寅冬自寫。戊午冬朱埜雲為墨卿臨。末有伊墨卿楷字一行。曰。野雲贈予此冊。因借翁學士所藏自寫小像。屬模冊端。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十二月二十二日默庵伊秉綬記(此冊後經中華書局用玻璃版影印)。由此可以追溯兩峰埜雲兩臨本之關係及其所自出。二者相較。羅本實勝於朱。惟兩者均略去石濤原本前後景物之部署。尤以略去一幼僧與一巨猿抬松秧一束來供石師手植之情景。為畫中極富奇想者。最為可惜。是豈可任冊頁篇幅有以限之耶。又兩峰本上。石濤尚倚一大松。且傍修竹一竿。埜雲本則並此而無之。從此可見其輾轉臨摹有失傳眞之跡象。頗怪此二高士者均未曾注意。此正石濤特色非彼不能作此奇想而入畫圖也。亦因此而愈顯此卷之流傳有緒。確定其為祖本與眞龍矣。中華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予曾以此卷付日本東京大塚巧藝社複製。俾石濤本來面目得長留人間。供素仰石公者致其愛慕。石公有知。諒必拈松花而微笑。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二月十日羅家倫跋於台北。
題跋 羅家倫 拖尾 家倫再題 行書 王雪艇先生精鑒賞。觀察常入微而記憶尤強。一日語我。以此卷戴本孝題句中之二「寍」字。下有缺筆。乃避清宣宗道光諱。戴在清初為遺民。不應有此。忽促間余無以解答。後以語莊慕陵(嚴)先生。慕陵曰。此卷得毋在道光朝後重付裝池時。裱工曾動手術乎。余與展卷審視。此兩寍字。腳下均見手術痕。於是釋然。此亦鑒賞中之趣事也。又趙烈文曾在曾國藩幕府為所倚重。宋伯魯亦於清季有聲於詞林。附誌於此。家倫再題。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收傳印記 雙玉齋
收傳印記 玉敦齋藏(重一)
收傳印記 友月
收傳印記 羅志希圖書記(重一)
收傳印記 馮公度審定記
收傳印記 馮公度鑑藏印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人物 高士(士人、隱士) 石濤自畫像
次要主題 樹木
次要主題 人物 侍從(侍女、童僕) 童僕
次要主題 走獸
其他主題 樹木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人物衣紋描法(粗細線條)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故宮受贈文物選萃,頁76-77、140
收藏著錄 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史捐贈書畫目錄,頁126-131、174-178。
內容簡介(中文) 石濤(西元一六四二-一七○八年)本名朱若極,明朝皇室後代。明亡之後出家為僧,遊歷於安徽宣城,後又遷居金陵、揚州等地。他善於畫山水、花果、蘭竹,人物畫較少見。筆意狂縱恣肆,用墨淋漓多變。提倡我自用我法,風格獨創。本畫作於一六七四年。畫松竹林野之間,手執鋤頭的青年石濤坐在松前,意態悠閒。乾渴的筆墨與清晰的線條性在畫家早年風格中常見。本幅為羅家倫先生捐贈。
內容簡介(英文) Shih-t'ao was a descendant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family. Sometime after the fall of the Ming in 1644, he became a monk and came to live in such places as Hsuan-ch'eng (in Anhwei), Chin-ling (Nanking), and Yangchow. He later gave up the life of a monk and made a living as a professional painter. He excelled at painting landscapes, fruits-and-vegetables, and orchids-and-bamboo, but his figure paintings are less often seen. His brushwork was pure and his later works often employ moist ink. He is noted for advocating that one should find and create a unique style. According to Shih-tao's inscription here, this work was done in 1674, when he was in the Hsuan-ch’eng area. Among pines, bamboo, and rocks sits a young Shih-t'ao attended by a monkey and a child monk. Shih-t'ao appears by pine trees holding a hoe in a very relaxed manner. The dry brushwork and crisp lines are those often seen in the artist's early style. This work was donated to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y Mr. Lo Chia-lun.
研究性論著 石濤(西元1642-1708年),廣西桂林人。原名朱若極,為靖江王朱贊儀第十世孫。明亡後在全州投寺為僧,改名原濟,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曾遊歷安徽宣城,及金陵、揚州等地。善畫山水、花果、蘭竹,筆墨縱恣,倡我用我法,脫盡前人窠臼。 本幅為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士捐贈文物。淺設色畫石濤一手握鋤,於松樹下悠閒適坐。左方分別繪一猿、一僧,合力抬著一株連根小松,送來讓石濤種植。全畫構圖,頗富奇思。石濤的骨相清?,面部採紅赭渲染,形象逼真。衣紋全以白描細線,順著身體層層鉤圈,呈無數平行弧線,饒有「曹衣出水」筆法的遺意。(註1) 由於石濤曾在涇川的小寺裡寄寓過一段時期,該地距黃山甚近,故移黃山的松樹植於寺中,又蓄養一隻猿猴為伴。「自寫種松圖小像」,正是當時生活景況的如實記錄。(註2)按自題詩之紀年「甲寅」(1674)推算,時石濤年僅三十三。幅上並有戴本孝、王概、汪士茂等多人跋語,可據以詳其流傳始末。(註3)清中葉,羅聘(1733-1799)曾節臨此作,裱裝為「清元濟書道德經」冊第一開,亦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劉芳如)註1:「曹衣出水」的形象,遠源於印度佛教彫刻,在中國則有北齊曹仲達(六世紀後半)傳此法。註2:參鄭拙廬,《石濤研究》(香港:中華書局,1977),頁16。註3:參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張岳軍先生王雪艇先生羅志希夫人捐贈書畫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頁234-237。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羅家倫夫人張維楨女史捐贈書畫目錄》(台北:國立共宮博物院,1996),頁174-178。
參考書目 1.王耀庭,〈清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收入王耀庭主編,《傳移模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初版),頁50。 2.劉芳如,〈帝國的回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專輯二 — 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故宮文物月刊》,第186期(1998年9月),頁58-59。
參考書目 童文娥,〈清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 卷〉,收入宋兆霖主編《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10),頁262-265。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