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藏品類型 | 繪畫 |
文物統一編號 | 故畫001449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
作品號 | 故畫00144900000 | |
品名 |
宋李迪九鷀圖 卷 Nine Cormorants |
|
分類 | 繪畫 | |
作者 | 李迪;Li Di | |
數量 | 一卷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34.7x226.6 | |
隔水一 | 13 | |
隔水二 | 13 | |
拖尾 | 34.7x43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絹 | |
拖尾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作者款識 | 李迪 | 本幅 | 河陽李迪 | 行書 | 河陽李迪。 | |
題跋 | 鄭元祐 | 拖尾 | 至正壬辰九月。遂昌鄭元祐。 | 草書 | 李迪河陽人。宣和時蒞職畫院。授成忠郎。紹興間復職畫院副使。賜金帶。歷事孝光朝。工畫鷺鶿花鳥飛禽走獸。頗有生意。此卷所畫九鶿圖。神妙莫及。向藏周公謹家。余得展閱一過。今復從武林袁清容齋中重觀。因索筆題此。至正壬辰(西元一三五二年)九月。遂昌鄭元祐。 | |
印記: 鄭元祐印、鄭氏明德 | ||||||
題跋 | 張翥 | 拖尾 | 河東張翥 | 隸書 | 鷺宿秋塘晚。霜衣映水明。芙蓉深處見。風動頂絲輕。河東張翥。 | |
印記: 清河郡圖書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收傳印記 | 朱德潤印 | |
收傳印記 | 王氏敬美 | |
收傳印記 | 友竹 | |
收傳印記 | 南州武功伯家藏之寶 | |
收傳印記 | 文水趙氏貽清堂寶玩 | |
收傳印記 | 李□□印 | |
收傳印記 | 字□□ |
主題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翎毛 | 鷺鷥 | ||
次要主題 | 樹木 | 楊柳 | ||
其他主題 | 山水 | 奇石 | ||
其他主題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江河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
其他主題 | 樹木 | 竹 | ||
其他主題 | 花草 | 草 | ||
其他主題 | 花草 | 芙蓉 | ||
其他主題 | 花草 | 桂花 | ||
其他主題 | 花草 | 紅蓼 | ||
其他主題 | 花草 | 蘆葦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細目】 |
工筆 | ||
寫意 | ||
沒骨 | ||
無皴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34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六冊,頁161-164 | |
內容簡介(中文) | 此卷描繪水澤河岸邊的鳥禽活動景象。畫家以青綠設色表現山石,並細膩地描繪水澤旁的繁密柳樹,又有淡雅的芙蓉花叢,讓此一設色多彩的畫卷,流露出一種清麗情調。畫題雖稱「九鶿」,但畫中鳥禽實非「鸕鶿」,而應是鷺鷥。畫卷中有九隻鷺鷥,用以隱喻《論語》稱「君子有九思」,是明代以後常見的花鳥題材。卷末雖有「河陽李迪」款,根據筆墨畫風而論,此畫作應屬明代中期之後的仿古作品。(20120408) | |
內容簡介(英文) | This handscroll depicts the activities of birds by the marshy banks of a river. The painter used blue-and-green coloring to render the land and delicately rendered the dense willow trees by 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ere are also elegantly light hibiscus blossoms that give this handscroll painting with many colors a kind of pure and beautiful feeling. Although the title mentions cormorants, they actually appear to be egrets. Nine egrets are a metaphor for a line from Confucius’ Analects: “The gentleman reflects on nine things.” This is also a common theme in Ming and later Chinese painting. At the end of the scroll is a signature for “Li Di of Heyang,” but the brushwork and style suggest it is a work of imitating antiquity from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or later.(20120408) |
推薦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