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
題跋 |
李鱓 |
拖尾一 |
此卷野石使君。命李鱓跋數語於後。 |
行書 |
米海嶽書畫。獨開生面。予嘗分海嶽姓名而戲讚之。謂畫如聚米。見雨中飰顆山也。書有黼黻。輝皇乎袞衣繡裳也。居官清正。拜石放舟。千古慨然。想見其生平。高宗愛其字。刻於石。墨寶世不多見。今閱此卷。覺蘇黃猶遜一籌。是顛老真跡中得意之筆。君家相國珍藏甚顆。未聞傳有是卷。從何得來。埜石使君告余曰。此親戚家物。初見卷首字跡漫滅。裱工齊全。疑是雙鈎。諦視之不復疑。以數緞匹易之。噫。先生是以緞匹而易袞衣繡裳矣。顛老獨出機杼。裁成錦繡。置諸清廟明堂。夫復何憾焉。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歲首。相聚官閣。煮茗清談。論詩讀畫。得縱觀一峰雲林若水諸真蹟。此卷野石使君。命李鱓跋數語於後。 |
|
印記:
鱓印、宗楊、復堂、懊道人 |
|
題跋 |
張照 |
拖尾二 |
得天居士照 |
行書 |
乾隆丁巳(西元一七三七年)冬。野石告余。市有海岳秋夜詩大字卷。幾得而失之。今不可蹤跡。中心怦怦。既余以六十千獲之。時野石已出守濟南。乃摹一本寄與。庚申(西元一七四0年)秋。以備尚方用。民間從此唯存余臨本矣。壬戌(西元一七四二年)二月。野石陛見來都。出此卷見示。可與秋夜頡頏。微惜損數字。為後人描補耳。得天居士照。 |
|
印記:
張照私印、得天、法華菴 |
|
題跋 |
王俊、申存寅 |
拖尾二 |
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四月朔。婁江王俊。吳趨申存寅。同觀。 |
行楷書 |
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四月朔。婁江王俊。吳趨申存寅。同觀。 |
|
印記:
王俊叔彥、綠水春颿、存寅 |
|
題跋 |
清高宗 |
引首 |
戊戌(西元一七七八年)仲冬下澣。御識。 |
行書 |
近得米芾此卷。雖遒勁可觀。而筆墨間微有滯氣。卷後張照跋云。微惜損數字。為後人描補。則照固已疑之。第為人題識。不欲顯言皆出鉤摹耳。照又云。此卷與秋夜卷相頡頏。秋夜詩卷。即照所進。久入石渠寶笈上等。今檢閱之。字較此卷大幾六七倍。結體用筆非不佳。而廓填痕跡。亦與此相倣。皆所謂雙鉤下真蹟一等者。內府復有芾書離騷冊。雖不署款。而姿態橫逸。神采奕然。洵非海嶽不能辦。其氣燄誠足懾此卷及秋夜卷也。戊戌(西元一七七八年)仲冬下澣。御識。 |
|
印記:
乾、隆 |
|
題跋 |
清高宗 |
隔水二 |
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初冬。再識。 |
行書 |
內府有張照臨此書大幀。向命裝潢成冊。乃是卷未入石渠以前所臨。字體較此展大。其精神筆力。如墨瀋未乾者。轉覺青勝於藍。益信是卷出鈎摹之手。前識所評不虛也。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初冬。再識。 |
|
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
|
題籤 |
張照 |
後隔水 |
野石珍秘。得天題籤。 |
|
宋米元章行書曹子建元會詩。野石珍秘。得天題籤。裝後隔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