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29.4x177.8 | |
隔水一 | 12.6 | |
隔水二 | 12.6 | |
裱綾一 | 9.5 | |
拖尾一 | 21.7x83.1 | |
裱綾二 | 8.5 | |
拖尾二 | 21.7x47.8 |
質地 | 【質地位置】 | 【質地】 |
本幅 | 絹 | |
拖尾 | 紙 |
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癸未(西元一七六四年)夏月御題 | 行書 | 雨絲風片拂烟舲。曲盡人情筆有靈。蕩槳撐篙各殊致。同歸恰好註羲經。癸未(西元一七六四年)夏月御題。 | |
題跋 | 呂志學 | 拖尾 | 志學謹識 | 草書 | 金燕山張著以李唐風雨歸舟圖示予。予觀之其筆法遒勁。意態甚得風雨中意。可謂畫家之良史。非但工於藝而已。蓋古所謂圖畫者如此卷。非但今日。而當時之真重者宜矣。今此卷數百餘年。而絹墨完好若新。所藏者非知識好事者。豈能如是耶。宜珍藏之。宜珍藏之。志學謹識。 | |
印記: 編年、呂氏志學 | ||||||
題跋 | 鄭元祐 | 拖尾 | 遂昌鄭元祐 | 楷書 | 南宋盛推四大家。而李晞古為最。蓋其筆力堅勁秀發。宛有生趣。此風雨歸舟圖。槁櫓縱橫。神情失措。幾於躍躍紙上。真神品也。圭齋見過。相與披賞彌日。深為歎服。薄暮張鐙漫識數語。遂昌鄭元祐。 | |
印記: 鄭元祐印 | ||||||
題跋 | 黃鉞 | 拖尾 | 黃鉞跋 | 隸書 | 陳君堅遠。舊嘗為余言。其先艾庵先生藏李唐風雨歸舟圖。亟欲見之而不可得。頃其弟明遠始持來示。覽之恍然如入風雨中。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蓋其用意布置。各極其態。信非率易所成也。黃鉞跋。 | |
印記: 靜灣散人、大章 | ||||||
題跋 | 董其昌 | 拖尾 | 玄宰鑒定 | 行書 | 今人操觚染翰。動稱畫家。吾不知其能入李公之室否。觀此卷。筆法遒逕。摹寫入神。其用意在默想神會之際。亦非草率象形布景而已。余目中所覩不下千百卷。得此乃稱大觀。即有懷木難火齊相易。弗與也。玄宰鑒定。 | |
印記: 董其昌、太史氏 |
印記資料 | 【印記類別】 | 【印記】 |
鑑藏寶璽 | 乾隆御覽之寶 | |
鑑藏寶璽 | 乾隆鑑賞 | |
鑑藏寶璽 | 石渠寶笈 | |
鑑藏寶璽 | 三希堂精鑑璽 | |
鑑藏寶璽 | 宜子孫 | |
鑑藏寶璽 | 樂壽堂鑑藏寶 | |
鑑藏寶璽 | 八徵耄念之寶 | |
鑑藏寶璽 | 古希天子 | |
鑑藏寶璽 | 壽 | |
收傳印記 | 清白傳家 | |
收傳印記 | 韓逢禧(半印) | |
收傳印記 | 趙郡(半印) | |
收傳印記 | (四半印不可識) | |
鑑藏寶璽 | 乾 | |
鑑藏寶璽 | 隆 |
主題 | 【主題類別】 | 【主題(第一層)】 | 【主題(第二層)】 | 【主題說明】 |
主要主題 | 山水 | 雨景 | ||
主要主題 | 人物 | 漁夫、船夫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橋 | ||
其他主題 | 器用 | 服飾(對人) | 簑衣、笠 | |
其他主題 | 器用 | 耕織漁獵 | 漁(篙) | |
其他主題 | 建築 | 房舍 | ||
次要主題 | 樹木 | 楊柳 | ||
主要主題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細目】 |
工筆 | ||
皴法 | ||
人物衣紋描法(粗細線條)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參考資料】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174 | |
收藏著錄 | 盛京故宮書畫錄,第二冊,頁18 | |
收藏著錄 |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六冊,頁153-156 |
推薦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