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跋資料 |
【題跋類別】 |
【作者】 |
【位置】 |
【款識】 |
【書體】 |
【全文】 |
|
作者款識 |
黃公望 |
本幅 |
子明隱君將歸錢唐。需畫山居景。圖此贈別。大癡道人公望。至元戊寅(西元一三三八年)秋。 |
草書 |
|
|
印記:
黃氏子久 |
|
題跋 |
劉珏 |
本幅 |
成化丙戌九月完菴劉珏鑑藏 |
行書 |
成化丙戌九月完菴劉珏鑑藏。 |
|
印記:
完菴、廷美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筆 |
行書 |
畫家貴正不貴奇。大癡此巻三昧知。天地造物匪物造。元氣裹合神淋漓。六法上乗我所喜。言之不足長言之。石渠寳笈惜未載。行幐書笥常相随。田盤小憩天成閣。展覺峰巒近列眉。香山岫雲足佳趣。以境質畫非然疑。乃知逢源任左右。是謂罔象合天倪。如入畫禪晤思白。摩詰雪江有所思。我欲壽之以佳作。德潛手筆猶能為。富春大嶺汝有記。弔古寤歎興嗟咨。試評此畫得所否。更須紙尾揮顔碑。每閱此卷愛玩不置。因命學士沈德潛題其後。而自紀以詩。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清和月。御筆。 |
|
印記:
清玩、比德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長至後一日。重華宮御識。並書。 |
行書 |
乙丑夏沈德潛進其所為詩古文稿。幾暇披閱。則跋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在焉。所記題跋收藏始末甚詳。是年冬偶得黃子久山居圖。筆墨蒼古。的係真蹟。而德潛文中所載沈文王董鄒氏五跋。有董鄒而缺其三。且多孔諤一跋。以為山居與富春自兩圖也。然愛其溪壑天成。動我吟興。乃有長言。亦命德潛和之。且詢其較富春為何如。德潛之跋。以富春山居。歸安氏為未得所。安氏不知也。越明年丙寅冬。安氏家中落。將出所藏古人舊蹟求售於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蘇軾二賦。韓幹畫馬。米友仁瀟湘等圖。共若干種。以示傅恆。傅恆曰。是物也。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將安用之。居少間。恆舉以告朕。朕謂或者汝弗識耳。試將以來。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五跋與德潛文脗合。偶憶董跋與予舊題所謂山居圖者同。則命內侍出舊圖視之果同。次日命梁詩正等辨其真偽。乃咸以舊為真而新為偽。反覆詳覽。始知燈下駭以為更得富春者乃誤也。匪惟予誤。沈德潛之嗟咨歎賞。勒文以記者亦誤也。奚啻德潛。高士奇。王鴻緒輩之侈。賞鑑之精。賈直之重。以為豪舉者均誤也。富春山居。本屬一圖。向之題山居者遺富春二字。故雖真而人疑其非是耳。雖然摹董而即董。肖黃而即黃。蓋非近日俗工所能為。且其別種。亦有實出舊人手筆。而古香清韻。堪以繼武石渠寶笈者。概以二千金留之。予因之有深警焉。歎盛衰而歸夢幻。德潛蓋詳言之。玩物喪志。又不若不識者之為得矣。而況目迷五色。易眩鮮明於流覽。其尚可也。於出治用人其可乎哉。因一事乃獲三益。是不可以無記。爰書之於舊圖。而正其名曰富春山居云。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長至後一日。重華宮御識。並書。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天龍三昧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此係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題語。長至後一日再識。 |
行書 |
此係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春月題語。長至後一日再識。 |
|
印記:
染翰、涵虛朗鑒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華宮御識 |
行書 |
元史不載子明其人。惟明金賚畫史會要云。任仁發字子明。松江人。官至都水庸田副使。計其時代。與公望相同。且善書畫。氣類孚合。殆即其人耶。顧仁發官水監。而圖云隱君。或在其未仕前。抑或官成歸隱。均未可知。至松人而曰將歸錢唐。或亦猶公望虞山人。而小隱富春也。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小寒重華宮御識。 |
|
印記:
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題 |
行書 |
大癡道人黃子久。詩中元白書顔栁。富春大嶺稱絶作。膾炙都人士之口。金題玉躞標山居。然疑即是富春否。展卷一室饒古香。華亭妙筆存圖右。品評精確書法高。以書例畫珍瓊玖。江山萬里無足奇。萬里以外箇中有。平沙遠渚隔重林。水郭烟村帶層阜。耕者讀者雜漁樵。天高地下適飛走。渾噩全無意匠營。都來量物随所受。宜令香光拜下風。倪迂范緩誰妍醜。不必什襲誇鑒藏。丁甲呵持自能壽。乾隆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榖雨日御題。 |
|
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筆 |
行書 |
識得山居子久傳。雪溪摩詰釣舟扁。畫禪室裡羣仙侶。近日紛來參畫禪。予既辨明此卷。為子久富春山居真蹟。近又得此摩詰雪溪圖。二物皆董其昌畫禪室中所藏。因成斷句。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仲春月御筆。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
乾隆御筆。 |
行書 |
間氣所鍾。必也悠久。如彼松柏。夫豈蒲栁。名詎有定。繋乎人口。定者存焉。謀邑則否。繄我好古。圖左史右。富春山居。石渠瑛玖。問自何來。畫禪所有。為堂為霍。為嶠為阜。或宛而隆。或放而走。有樹風生。有澤虚受。三曡識言。愛忘其醜。爾因我傳我以爾壽。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仲春盤山行宮展玩。因用前韻再題。名山佳畫。相對怡神。致足樂也。乾隆御筆。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筆 |
行書 |
富春疑案叅來久。今喜辨眀楊即栁。高王目迷何足云。壓倒徳潜談天口。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别否否。沈文王氏乃捉刀。華亭晉陵仍左右。始識流傳祇一圖。珷玞安可同瑶玖。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歷阜。縱云露柱即燈籠。坐令優孟望而走。每讀班賦發深思。貴耳末學多膚受。吳下詩人即趨闕。試與觀之應覺醜。還續長言當自訟。庶使此圖更因壽。余既辨明此圖即富春山居圖。乃疊舊韻更為長歌。以書其後。乾隆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春正御筆。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識 |
行書 |
清和既杪。梅雨初霽。一再展玩是卷。覺林巒濕潤。氣象滃鬱圖間。令人想見朝嵐夕靄。變幻出沒之態。豈筆墨真通造化耶。古人論畫要。首曰氣曰韻。是卷惟氣韻生動。故隨時領略。難竟其趣也。乾隆戊辰(西元一七四八年)夏五御識。 |
|
印記:
乾、隆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長至後三日御識 |
行書 |
是圖致可愛玩。凡晦明風雨。展卷輒有會心。茲值晴輝積素。偶一臥遊。當日嚴陵高致。彷彿遇之。因誦柳河東扁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句。彌覺神往。乾隆己巳(西元一七四九年)長至後三日御識。 |
|
印記:
幾暇怡情、得佳趣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題 |
行書 |
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南巡。登靈巖山。南眺具區。一望平遠無際。髣髴此段景色。沈德潛書室在山麓。嘗見其山居雜詠十律。因次韻賜之。予非山居者。而頗得山居之趣。斯圖其先導歟。御題。 |
|
印記:
妙意寫清快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筆 |
行書 |
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上巳。駐蹕錢塘。坐西湖行宮。山翠波光浮動。几案晴雨變幻。出奇無窮。惜不得子久為之寫照。因展卷題之。御筆。 |
|
印記:
如如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御識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 |
行書 |
暮春之初。南巡至會稽。昔人所云。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者。隔江睇富春諸山。矗矗如螺髻。浮出雲外。睪然者久之。重披是圖。益為神往。乾隆御識。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 |
|
印記:
中心止水靜、取益在廣求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書之時八月九日也御識 |
行書 |
此圖數隨行笥。甲戌(西元一七五四年)東巡至吉林。駐蹕松阿里江上。沙渚烟邨。恍然圖中勝處。因於行在展卷。書之時八月九日也。御識。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丁丑(西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識 |
行書 |
南巡至錢塘。訪雲栖禪舍。沿江岸陸行。富春山色。了了在目。又遇山人於筆墨町畦外矣。丁丑(西元一七五七年)三月御識。 |
|
印記:
比德、朗潤、含輝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筆 |
行書 |
丁丑(西元一七五七年)春南巡至棲霞。登最高峰。大江前橫。一碧千里。扁舟出入煙渚間。江外遠山案衍。恍然昔日山隂道中,遙望富春山色也。放歌之餘。因展是圖識之。御筆。 |
|
印記:
幾暇怡情、得佳趣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庚辰(西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識 |
行書 |
駐蹕盤山。夜雨初霽。坐成天樓。俯視冀野寬乎。山雲動盪。想見春渚潮來。波濤萬頃。倘即香光所云。一峰老人以煙雲供養者耶。庚辰(西元一七六0年)仲春御識。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書 |
尖塔攬全形。陳園蹕暫停。佳時逢上巳。隨地可稽亭。綠水澄而照。春梅靜以馨。託波杯不泛。惡旨有芳型。壬午(西元一七六二年)春巡。親蒞海塘籌關。上巳登尖塔二山。全覽滄溟形勢。時銀濤。一線正湧海亹。弭節所經。想見潮。平春渚。展圖恍然有會。即以是日所作書誌卷中。 |
|
印記:
古香、太璞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筆 |
行書 |
富春景四時變幻。而霜林紅紫尤為溪山勝觀。今來田盤。適當冬孟餘暄。清霜著樹。丹黃萬壑。不減江城錦繡林。而巖巒雄秀。村野豐熙。若令一峰見之。其渾厚華滋。或當於此圖外,別添一神契耳。行篋展卷。因識圖隙。甲申(西元一七六四年)小春御筆。 |
|
印記:
乾隆宸翰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乙酉(西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識 |
行書 |
予南巡四至浙江。富春皆未到也。或眺於山陰道中。或見於雲棲江岸。或寄想於尖塔海亹。今來坐觀潮樓。目送銀濤。遠平春渚。一峰長卷。彷彿遇之。則入山而身在畫中。何如望山而畫在目前耶。茲行既辨浙江濤。廣陵濤疆域之舛。與前此考訂山居真贋事頗相類。予之不欲蓄。疑固不以小大歧視耳。乙酉(西元一七六五年)春御識。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自富陽至桐廬。勝甲浙右。子陵高風與山水同遠。丙戍(西元一七六六年)秋駐靜寄山莊。偶憶昌黎盤谷序所云盤中耕釣之樂。較嚴瀨想當伯仲。御識。 |
|
印記:
乾、隆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丁亥(西元一七六七年)春巡津門。舟行淀泊間。煙水渺瀰。不異春江風景。船窗攜卷。忽若橫嶺側峰點綴渚岸。及登觀海臺。雲濤浩瀚。氣象萬千。則更曠然意遠矣。御識。 |
|
印記:
幾暇怡情、得佳趣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戊子(西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筆 |
行書 |
熱河山川渾厚。草木華滋。與昔人所評一峰畫景象適合。嘗於苑中作亭曰。對畫非虛擬也。秋巡駐山莊。展卷悠然。獨惜子久未見此境耳。戊子(西元一七六八年)孟秋御筆。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筆。 |
行書 |
嶢峰嶽嶽氣濛濛。繪以松蒼與杏紅。粉本問誰能肖得。春山曾見有王蒙。己丑(西元一七六九年)暮春至盤山。時雨既滋。因於讀畫樓題句。子久此卷氣韻。雅相印合。並書卷中。御筆。 |
|
印記:
會心不遠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辛卯(西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識 |
行書 |
春巡登泰山。曾空盪胸。眾山俯覽。蒼深渾厚之氣。不啻披子久巨幀。迴蹕舟行汶衛間。船窗晴眺。展對此卷。濃青未了。髣髴遇之。書以紀勝。辛卯(西元一七七一年)春御識。 |
|
印記:
古香、太璞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壬辰(西元一七七二年)仲春。盤山兩次對雪奇景。實為創見。既形諸吟詠。展大癡此卷。煙巒萬變。若論群峰玉戲。斯究過之。御識。 |
|
印記:
澂觀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筆 |
行書 |
漸遠村莊水面寬。水營因以搆河干。嫌他行館脩而飾。愛此居艫福且安。帆落春風靜玉浦。窗憑望月漾金瀾。扈舟高下檣燈列。竟作南巡一例觀。水營一律淀池風景。宛如江鄉。惟欠佳山耳。船窗展卷如對富春。癸巳(西元一七七三年)春月御筆。 |
|
印記:
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田盤富於杏。每花時掩映松間。青紅相錯。天然好景也。甲午(西元一七七四年)仲春下游至山莊。杏花正開。展卷評量。足傲子久矣。御識。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乙未(西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識 |
行書 |
今春至田盤山中。景物之妙。似有勝於去年者。蓋佳山水每遊得。概日異而歲不同。譬之展閱名畫。輒有會心。亦與溪山相引無盡。因於子久卷書之。以示兩兩印合耳。乙未(西元一七七五年)暮春御識。 |
|
印記:
古香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申(西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筆 |
行書 |
今春東巡登岱。覽天門日觀之勝。不異往年所見。適封中雲起。冀合膚寸以潤青郊。迨返棹河瀛舡窗。對雨展卷快。披烟靄與觸石。氤氳景概。恍有會心。因識大略於此。丙申(西元一七七六年)初夏御筆。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庚子(西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識 |
行書 |
不見富春山色已十五載。今春過雲栖山徑。江光雲影。遠映層嵐。宛如子久筆端神韻。茲偶一展閱。益洽我心矣。庚子(西元一七八0年)冬日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猶日孜孜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書 |
謁真定大佛寺。並至五臺。展卷證浮嵐暖翠。一而二。二而一也。暮春之初識於白雲之行舘。辛丑(西元一七八一年)。 |
|
印記:
古稀天子、猶日孜孜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壬寅(西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識 |
行書 |
茲來田盤。創見燕柏。欣然寫之。脫稿後展閱此卷。覺墨章水暈。有所相資。壬寅(西元一七八二年)暮春之初。御識。 |
|
印記:
比德、朗潤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癸卯(西元一七八三年)冬初。自盛京謁陵。迴蹕至夷齊。廟俯仰山川。清風斯在。悠然有會。於子陵桐江之間。因書此卷。以誌一時。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 |
|
題跋 |
清高宗 |
|
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春御識。 |
行書 |
田盤山色。與此卷俱。愈看而不厭者。蓋得熟中生趣耳。乙巳(西元一七八五年)春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暮春御識 |
行書 |
六度南巡。所歷江山風物。氣象萬千。時展此卷印證。無不契合。自非造化為師者。烏能若此。甲辰(西元一七八四年)暮春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猶日孜孜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暮春。臺麓雪妍堂御識。 |
行書 |
每至清涼山。必有天花送喜。信是靈境。適攜此神筆證之。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暮春。臺麓雪妍堂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猶日孜孜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長夏御識 |
行書 |
山莊朝靄夕嵐。以此圖證之。益信神妙。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長夏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戊申(西元一七八八年)春巡駐津門。得臺灣生獲莊大田捷報。展卷想見凱旋將士。過桐江富春喜色。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己酉(西元一七八九年)春。至田盤。寒勒山花未放。越日晴暄。遂睹芳菲。適攜卷展對。活畫相印更不凡。御識。 |
|
印記:
古稀天子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庚戌(西元一七九0年)春以八旬正壽。展扣岱宗。六登壹天之閣。適行笈中攜是卷。即境印心。覺盪胸抉眥之奇。相與無盡也。御識。 |
|
印記:
八徵耄念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筆。 |
行書 |
辛亥(西元一七九一年)春攜卷至田盤與名境相印。又一勝事。御筆。 |
|
印記:
八徵耄念、自彊不息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書 |
壬子三月(西元一七九二年)。西巡至五臺日。大雪對景。披圖益知其妙。 |
|
印記:
八徵耄念、自彊不息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題。 |
行書 |
癸丑(西元一七九三年)春迎田盤松杏精神倍。王不啻畫中行也。御題。 |
|
印記:
八徵耄念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甲寅(西元一七九四年)春御題 |
行書 |
淀池舟行。見梁笱。印之圖中。益知魚家生計。甲寅(西元一七九四年)春御題。 |
|
印記:
八徵耄念、自彊不息 |
|
題跋 |
清高宗 |
|
|
行書 |
乙卯(西元一七四五年)春閏。以御宇六旬。展叩橋山。回經潭柘喜雨。與畫景適印。明年歸政後。行笈攜賞。可不復拈毫。亦翰墨緣之得全耳。 |
|
印記:
八徵耄念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清和哉生明再識。并書。 |
行書 |
宿雨初晴。瑣窗塵靜。展閱此卷。忻然有會。登萬仞山。讀萬
卷書。行萬里路者。恐不如我坐遊所得多耳。清和哉生明再識。并書。
|
|
印記:
乾隆御賞、得佳趣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御識 |
行書 |
唐王維雪溪。元黃公望富春山居二圖。為千古名筆。皆董香光畫禪室中藏物。題識墨蹟猶存。今先後收入內府。爰於咸福宮西室什襲以藏。即仿香光之意。顏曰畫禪。並令儒臣為圖以傳之。參學者由此證入。是無上正法眼藏。後得佳蹟。的係畫禪當日鑑賞之物。有香光題識可據者。將皆歸之。乾隆御識。 |
|
印記:
日監在茲、典學勤政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九月望日舊宮繼思齋御識 |
行書 |
由吉林進英峩門抵盛京。山川渾厚。雲樹華滋。惜不令子久妙筆一為寫照。因思造物孕奇毓秀。或鍾之於神聖。或發之於文章。或寄之於翰墨。雖大小殊絕。皆足光宇宙。垂無窮。苟非是其湮沒者可勝道耶。九月望日舊宮繼思齋。御識。 |
|
印記:
得佳趣、幾暇怡情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十月二日入關。登澄海樓。海天空闊。風條不驚。而煙濤浩然。何啻吞雲夢八九。適攜此卷。流覽至再。夫子久專寫富春。而予舊題亦以田盤香山為言。乃知勝境無窮。隨其所遇。詎問大小廣狹哉。並書卷中以當紀程。御識。 |
|
印記:
會心不遠、德充符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
行書 |
長至後八日快雪時晴。坐養心殿明窗下。盆梅初放。一室春和。展此卷欣然有會。輒命筆書之。 |
|
印記:
叢雲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世傳富春山圖為黃公望生平傑作。此卷寫山居風景。巖壑平遠。曠若千里。未識與富春圖孰為先後。董香光稱其規橅董巨。天真爛熳。當亦為子久最得意筆耶。清河書畫舫謂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一種作水墨者。筆意尤簡遠。今觀是幅。長幾三丈。包孕山川之勝。發抒襟抱之奇。在水墨法中尤出一格。款為子明隱君作。子明未詳姓氏。當再考之。御識。 |
|
印記: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 |
|
題跋 |
清高宗 |
本幅 |
御識。 |
行書 |
此卷之妙。日往來胸中。庚午時巡。過嵩陽書院。見其山川渾厚。風景適與圖合。乃知子久襟次。包羅萬有。區區以富春域之者。反屬拘墟。然非親歷其境。亦不足以知之。御識。 |
|
印記:
掬水月在手 |
|
題跋 |
清高宗 |
卷前押縫 |
|
行書 |
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 |
|
印記:
太上皇帝、十全老人 |
|
題跋 |
清高宗 |
卷後嵌縫 |
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皋月御識 |
行書 |
按鄒之麟此跋。直以為富春。而題籤曰山居。沈德潛所見富春山居。云又非此。姑俟他日之辨。丙寅(西元一七四六年)皋月御識。 |
|
印記:
乾、隆 |
|
題跋 |
孔諤 |
拖尾 |
宣聖五十七代孫河南提刑按察司僉事孔諤書。 |
行楷書 |
癡翁灑翰成山水。逸趣天然妙無比。毫釐分寸界吳眉。咫尺如同千萬里。煙霞濃淡有無間。林麓參差如可攀。菰蒲帶雨通花渚。松蘿聳翠侵雲端。蒼岩秀嶂宛如屏。髻挽螺旋不可名。南岷西華與東岱。嵯巍峭立相崢嶸。滾滾江流與湘漢。風停波靜澄如練。天光一色浩無涯。魯衛青齊俱可辨。高人□趣江天曉。萬壑陰森淨如掃。平林遠樹間桑麻。楚甸巫峰青未了。侍御昔年持此看。觀風壯志非塵凡。而今驄轡巡行發。須使生民同此歡。宣聖五十七代孫河南提刑按察司僉事孔諤書。 |
|
題跋 |
沈德潛 |
拖尾 |
臣沈德潛。 |
行楷書 |
奉敕題黄公望山居圖敬和。御製元韻。畫師如將將兵兼正奇。大癡富春山居之圖世所知。蘭亭右軍神到候。生氣坌湧何淋漓。此卷興會不相亞。筆所欲赴神先之。岡連嶺複勢合沓。偶然忽斷便有雲相隨。想其解衣磅礴處。著墨飛動奕奕軒須眉。上追右丞雪江幅。同音笙磬夫何疑。聖人得此屢評品。探抉亭毒窮端倪。江山萬里入毫楮。大造在手非闗思。敕命小臣題紙尾。迫窘詰屈安能為。昔年曾跋富春卷。今閲此本俯仰興齎。咨天章在上敬賡和。秋虵春蚓敢望岣嶁山尖碑。臣沈徳潛。 |
|
印記:
一朵紅雲、沈德潛印 |
|
題跋 |
沈德潛 |
拖尾 |
臣沈德潛。 |
行楷書 |
丁卯(西元一七四七年)夏日恭和臣。御製元韻。山居有圖傳子久。敕命賦詩日在栁。(小字。丙寅夏)富春一圖流世間。(小字。自沈周至髙士奇。王鴻緒諸家)聲價千金滿人口。歸之内府帝鑒觀。兩圖誰是復誰否。衆眼矇瞇云亦云。真者偏左贋偏右。山居即是富春圖。聖論定餘重瓊玖。淋漓墨氣骨相蒼。空諸所有包所有。譬登日觀俯羣山。梁父云亭惣堆阜。舊藏香光畫禪室。今入天家不脛走。畫雖一技宗派殊。南北分宗遞傳受。即小喻大理固然。程材尤貴分妍醜。藝苑遭逢會有時。好配右丞千載壽。臣沈徳潛。 |
|
印記:
臣、德潛 |
|
題跋 |
錢陳群 |
拖尾 |
臣錢陳群恭和時年八十有六。 |
|
流傳神物事最奇。造化所到聖所知。大癡真跡不多得。況此筆墨尤淋漓。臣年耄矣。趨秘殿。勅許題句駛睹之。嵐光匼匝雲影驟。元氣蓊鬱神明隨。正名考譌富天滲。藝苑傳信森修眉。諸家辨證互真贗。是一是二夫何終。記裡宸遊後車載。興到須趣呈坤倪。雪溪唐跡曾寓目。雲烟夢想猶追思。(小字。王維雪溪圖。向弆項氏。臣與同里。幼時曾得一見。)畫禪先後歸秘笈。非神呵護誰之為。神所護者壽永永。歡喜讚歎奚嗟諮。珠璣敬展拜手讀萬遍。豈如歐陽三日坐臥索靖碑。臣錢陳群恭和。時年八十有六。 |
|
印記:
臣錢陳群、宮傅尚書 |
|
題跋 |
董其昌 |
隔水一 |
丙申十月七日書于龍華浦。董其昌。 |
行書 |
大癡畫卷。予所見若檇李項氏家藏砂磧圖。長不及三尺。婁江王氏江山萬里圖可盈丈。筆意頹然。不似真跡。唯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熳。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予獲購此圖。藏之畫禪室中。與摩詰雪江共相映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書于龍華浦。董其昌。 |
|
印記:
昌 |
|
題跋 |
鄒之麟 |
隔水二 |
昧庵老人之麟題 |
草書 |
黃子久畫之聖者也。書中之右軍。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昧庵老人之麟題。 |
|
印記:
鄒之麐印、前身應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