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黃公望畫層岩曲澗 軸 黃公望 , 95.7x48.3

詳細資料

基本資料 藏品類型 繪畫
文物統一編號 故畫001980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作品號 故畫00198000000
品名 元黃公望畫層岩曲澗 軸
分類 繪畫
作者 黃公望
創作時間 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
數量 一軸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95.7x48.3
詩塘 28.9x48.3

質地 【質地位置】 【質地】
本幅
詩塘

題跋資料 【題跋類別】 【作者】 【位置】 【款識】 【書體】 【全文】
作者款識 黃公望 本幅 此圖□在己丑(西元一三四九年)歲寓秦淮所作。壬辰(西元一三五二年)十月復來苕溪。檢贈元璘逸君。大癡。 行書
印記: 黃子久印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行書 是誰肥遯處。澗曲復巖層。持以逸君贈。端惟癡士應。清機致塵遠。潤意欲雲興,未可畫圖目。真稱氣韻勝。戊戌新秋御題。
印記: 得佳趣、幾暇怡情
題跋 清高宗 本幅 行書 此軸與畫禪室所弆公望富春山居圖。紙色墨氣。古穆無二。的是真蹟。宜寶。
印記: 乾、隆
題跋 清高宗 詩塘 渾厚華滋
印記: 乾隆御筆

印記資料 【印記類別】 【印記】
鑑藏寶璽 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 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 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 宜子孫
鑑藏寶璽 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 寶笈重編
鑑藏寶璽 御書房鑑藏寶
鑑藏寶璽 古希天子
鑑藏寶璽
鑑藏寶璽 八徵耄念之寶
鑑藏寶璽 五福五代堂寶
鑑藏寶璽 太上皇帝之寶
鑑藏寶璽 嘉慶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 宣統鑑賞
鑑藏寶璽 無逸齋精鑑璽
收傳印記 廷美
收傳印記 野石鑑定
收傳印記 棠邨後人

主題 【主題類別】 【主題(第一層)】 【主題(第二層)】 【主題說明】
主要主題 山水
次要主題 山水 奇石
次要主題 樹木
次要主題 樹木 楊柳
次要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山水 石磴、棧道 石磴
其他主題 山水 山徑
其他主題 山水 溪澗、湍泉
其他主題 山水 江河、湖海 江河
其他主題 山水 瀑布
其他主題 樹木
其他主題 建築 水榭
其他主題 建築 房舍
其他主題 建築

技法 【技法】 【技法細目】
寫意
皴法 披麻皴
苔點

參考資料 【類別】 【參考資料】
收藏著錄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第四冊,頁1972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頁664
收藏著錄 故宮書畫圖錄,第四冊,頁101-102
參考書目 1.邱士華,〈傳元黃公望層岩曲澗〉,收入何傳馨主編,《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五月初版一刷),頁357-358。
內容簡介(中文) 此作似隔溪遠眺山景;前景雜木林立,對岸平台立石柱一座,其後礬頭巖塊環繞;中景山勢漸高,溪谷兩岸懸崖壁立,其上林木欣榮,數間屋舍散佈,左方溪谷盡頭竹林處,架有水榭數座;上方遠山雄峙,若有擎天之勢。 清高宗以此作與〈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相比,認為兩作「紙色墨氣,古穆無二」。細察兩作石法、樹法,乃至題款書風近似,或出於一人之手,為明末清初的作品。 (20110609)
內容簡介(英文) This painting is a view of distant and remote mountain scenery apparently from the other bank of a river. The foreground consists of various trees with a stone column standing on an outcropping. Behind and surrounding it are rocky crags with alum-head rocks. The middleground mountain form rises slowly with cliffs on either side of the valley, the mountain forests lush with houses scattered about. At the end of the valley to the left is a bamboo grove with several water kiosks, the majestic mountain in the upper part appearing as if thrusting to the heavens. The Qing emperor Gaozong (Qianlong) compared this work to the Ziming version of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believing that both feature “incomparably antique ink and paper.”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rendering of rocks and trees, along with the style of the signature, suggest that both came from the same hand around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