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文物統一編號 | 中銅000100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品名 |
銅祭器
Ritual bronze vessel with inscription from the Yongze academy |
|
分類 | 銅器 | |
尺寸 | 高13.8公分 | |
時代 |
元 至正二十五年
西元1271-1365年 |
|
說明 | 全器呈無耳鼓腹圈足簋,圈足光素無紋,後人於鏽上陰刻細線一道權充弦紋,器底外鑿刻銘文三行十三字,字作「泳澤書院銅祭器至正廿六年造」。 泳澤書院乃方國珍任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時,因朱熹弭節于此,故于金罍山之東立祠祀之,几席籩豆罍爵之設,亦既完且美矣。堂宇修建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春,落成于冬十一月。 器身紋飾風格與出土於洛陽東郊洛河北邙山坡,元代賽因赤答忽墓(至正二十五年,1365)中的黑陶仿古禮器上模印裝飾風格相近。本器銘文屬於印章戳記式,鑿刻於器外底部,這種形式亦見於北京元代居住遺址出土的黑陶獸面紋貫耳瓶,其圈足內模印篆書「潞州會山散人」六字款。 器之撇口與腹部以束頸為界,乃後焊成形,可能是傷殘後補。器身底部有三圓孔,原器應是鼓腹三足鼎,三圓孔是鼎足所在之殘跡,因此本器圈足為後配,今已脫落。圈足形制及尺寸,與西周中期偏早寶雞茹家莊一號車馬坑所出土,車軝之附件相似,兩者都有釘孔,故此器圈足應為西周車馬器之附件,確是「古器今用」之實例。 此器銘文鑿刻而成,無法作為訂年的絕對標準,但全器紋飾仍為宋元風格,器形可能在二十世紀初葉由鼎改製為簋。雖如此,然仍可將此器視作宋、元以來金石學者對古器的研究與實踐,及文人書齋清翫之品味取向的標本。兩者同時都強調古器作為禮之象徵功能,是古之聖人用以載道之物,並有証經補史的正面意涵。若以此文化角度為觀察切入點,那麼這件銅祭器的文化意義,其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 |
參考資料 | 【書名】 | 【作者/編者】 | 【出版者】 | 【出版日期】 |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 | 石守謙、葛婉章主編 | 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 2001/10 | |
《故宮銅器圖錄》上冊下編 |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 中華叢書委員會 | 1958/07 |
款識 | 【識文位置】 | 【識文種類】 | 【全文】 |
底(外) | 泳澤書院銅祭器至正廿六年造 |
引用參考 | 〈銅祭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故宮典藏資料檢索》: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7711&Dept=U(檢索日期:2024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