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文物統一編號 | 贈瓷000445N000000000 抽盤點紀錄 修護紀錄 |
品名 |
白陶鬹
White pottery gui-pitcher |
|
分類 | 陶瓷器 | |
尺寸 | 高33.0公分 | |
時代 |
大汶口文化
西元前4300-2400年 |
|
說明 | 這件白陶鬹是使用泥質高嶺土手工塑造而成,整體器形像是一隻引頸而啼的鳥兒,二足在前,一足在後,流似鳥嘴朝天,敞口,束頸,頸腹接合處有五道絃紋,腹的上半部似半圓而豐腴,腹前有一個小圓餅形鈕,腹部中間有一道凸起的繩紋,扁形鋬銜接頸腹,腹的下半部承接三個中空袋形錐足。 陶鬹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陶製容器,通常以夾砂或泥質為原料製成,顏色有紅、灰、黑與白色。已出土的陶鬹見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莒縣大朱村、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日照東海峪和膠縣三裏河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接續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也常看到陶鬹的身影,如山東省的章丘城子崖、濰坊姚官莊、日照兩城鎮、泗水尹家城、兗州西吳寺等地,都有一些造型獨特的陶鬹出土,一直到夏末商初,陶鬹的製作逐漸減少消失。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都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代表,時間約在西元前4100至2000年間,範圍約在今日的山東省、江蘇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安徽省北部以及遼東半島等地。 |
參考資料 | 【書名】 | 【作者/編者】 | 【出版者】 | 【出版日期】 |
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 主編/余佩瑾;作品說明/余佩瑾、黃蘭茵、張敬昕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2014/08 | |
《故宮文物月刊》334期 | 器物處 | 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 2011/01 |
引用參考 | 〈白陶鬹〉,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3475&Dept=U(檢索日期:2024年9月18日)。 |
推薦
驗證碼
驗證碼